新闻观察:“以商养老” 让长者食堂扭亏为盈
在厦门,面对经营困境,长者食堂如何转型?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我们来看记者的调查。
现场:这是三个素菜,一个米饭加上一个主菜,18元可以哦。
中午12点,位于思明区滨海街道的这家社区食堂里,食客络绎不绝。然而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没这么热闹。
滨海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主任 骆晓薇:当时主要提供的是我们院内长者的照料服务,还有长者餐厅点对点配送。
滨海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8月照料中心投用后,这里就设置了一个长者餐厅,当时服务对象只有老年人。
滨海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主任 骆晓薇:长者餐厅的时候,是低于我们成本价供餐,是针对我们的社区长者,提供的是14元和17元的这种助老餐,这种是属于非常平价,低于市场价格的。
助老餐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福利,可是对于照料中心运营企业来说,却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为了支撑长者餐厅,他们只能用养老服务的利润来贴补。为了提升企业的造血能力,让长者餐厅能够长期运营下去。今年4月份,在长者餐厅的基础上,社区食堂开业了。
滨海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主任 骆晓薇:社区的长者、居民,包括周边的工作人员,甚至是来厦旅游的游客,都可以到我们的中心来用餐。
游客:不错,口味很(大众)因为我是贵州的,也很适合我们的口味,这一餐才18元。
市民:因为我就在这边上上班,来这边比较方便,干净。
如今社区食堂对外经营的出餐量每天有150份至200份,短短4个月,从原先的亏损,逐渐达到了收支平衡。
现在我市有不少长者食堂都走上了这样的转型之路。去年年初,思明区中华街道的这家社区食堂开业了。为了让餐厅良性运转,这家社区食堂也在探索“以商养老”模式,由于靠近中山路,今年他们开始面向游客,销售厦门特色小吃和鲜榨果汁。
中华街道社区食堂工作人员:因为在这个地段也可以做一些闽南特色的食物,游客也可以品尝,有时候会兼顾一点游客,也会回馈给老人身上。
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我市在保障老年人用餐层面,有长者食堂、社区食堂、社区助餐点配送等多种形式。目前,全市共有长者食堂59家、社区助餐点435个,在餐费上对于老年人也有不同程度优惠,优惠力度根据不同的经营模式,由各辖区、各餐厅自行确定。
为了让这些保障老年人吃饭的餐厅、食堂更加规范,今年5月《厦门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开始实施。根据方案,我市将建立市老年助餐服务结算平台,全市统一平台、统一流程,统筹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在用餐补助上,全市也将统一起来,对本市年满65周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给予每人单日最多一次的用餐补助,补助标准为当次用餐费用的四分之一,最高不超过3元。
【如何让长者食堂长久飘香?淄博:长者食堂瞄准“烧烤经济”】
不仅仅是厦门,许多地方长者食堂都在探索服务多元、模式创新之路,一些地方通过打造长者食堂的特色招牌,紧跟时下美食潮流吸引更多客群,我们接着来看。
盛夏夜幕降临,天色渐暗,淄博市桓台县徐店村开始热闹起来。在现场,村内长者食堂门前场地转化为“徐店里”烧烤店,美味烧烤加上浓厚的烟火气息,吸引了众多食客光顾。
消费者 胡海正:我们是本村的,隔三岔五地就过来吃一下(烧烤),走两步我们就到了,很近,一些同学、朋友来吃就让他们来徐店里,(他们)为了烧烤而来,总的来说是很好,环境太好,食品货真价实。
充分利用村庄长者食堂门前空地进行烧烤经营,并不是“一时兴起”。据了解,徐店村长者食堂自2022年开始运营以来,每天中午都有30余位老人前来就餐,在村集体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如何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实现长者食堂可持续运营成为徐店村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徐店村党支部书记 胡安江:长者食堂一年的运营成本,就得5万多元,要想长者食堂长期运营,单靠村集体的补贴远远不够,也不可持续,经过我们村“两委”的共同研究,我们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当下最流行的“烧烤经济”,这波“流量”我们必须蹭。
今年3月份,徐店村通过采取“长者食堂+托管”的管理新模式,打造“徐店里”烧烤店,所获收益优先用于长者食堂运营,这也给村内的老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烧烤店负责人 毕文永:(徐店里)自从启动以来,每天的接客率还是比较可观的,尤其是到了周末的时候,基本上都需要提前预定,包括我们的运营团队,基本上都是村里婶子大娘们,工作积极性非常高。
(在上海市光明城市厨房水城路店,这一社区食堂里的餐品不仅一周七天“翻花样”,)每餐还有20多种选择,均价在十几元,最便宜的只要五元,六十岁以上老人可以再打八八折,这里不仅一站式“承包”一日三餐,还可以提供现做的中式点心、西式面包、现磨咖啡等。
上海市光明城市厨房水城路店负责人 王震宇:业态更丰富 我们的价格也比较亲民,从环境来说更多顾客给我们的反馈是高大上,我们的服务也更贴心,菜式品种比其他地方更多些。
虽然社区食堂是老年助餐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代表它只能为老人服务。卫生安全、价格实惠、用餐方便的社区食堂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到来,这让品质升级、业态升级也成了一种必然,而从该社区食堂的后台数据来看,现在的老年人也更愿意为特色菜品买单,饭后一杯咖啡也不仅仅是年轻人的选择。
上海市光明城市厨房水城路店负责人 王震宇:我们这边消费更多的是一些荤菜,包括面包咖啡也很多都是老年人在消费,这是跟以往的社区食堂有很大的改观,我们现在每天咖啡售出六七十杯,基本以年纪大的为主,9块钱一杯。
【新闻观察:“以商养老” 让长者食堂扭亏为盈】
包括厦门在内,全国各地的长者食堂都在探索服务多元、模式创新之路。对此你有哪些观察?
作为居家养老场景中的重要一环养老餐,如何实现营收平衡始终是其规模化扩张的难点和痛点。当下很多长者食堂的运营,并不是完全遵循市场的逻辑,背后有着各级财政的补贴支持,场地租金也可能是免费或优惠的。这是它们的优势,但某些情况下也会转化为劣势:因为具备公益属性,逐利便不再是主要诉求,往往会因此陷入经营倦怠。
令我们欣喜的是,通过刚刚的新闻我们看到,包括我们厦门在内,全国多地已经在积极探索“长者食堂+”这样的以商养老模式,走出倦怠,让长者食堂实现更加持续化的发展。通过各地的案例,可以看出这些模式存在一些共性:创新经营业态、优化餐食供给,吸引全年龄段消费者用餐。这也意味着长者食堂不只服务老年人,也服务其他更多的消费者。
市场上那么多餐厅,这些“长者食堂+”模式适合复制推广吗?“以商养老”模式能否在未来一直持续盈利?
长者食堂想要具有生命力,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虽然以商养老,但它的核心和初衷自始至终都是给老年人提供便利。如何兼顾服务老人和盈利?这给社区、街道等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立长者食堂之初,就要做好充分的考察和调研,在充分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和老年人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论证、科学决策。比如刚刚新闻中提到,中山路的长者食堂,有意识的对一些游客开放,一方面让游客感受到了厦门的人情味,同时还能感受到厦门特色美食。甚至有的时候是不是不用另起炉灶,而是在现有饭店的基础上进行适老化改造,这样是不是能进一步减少成本,同时让长者食堂更好地维持经营?另外,主管部门不仅要负责建,更要深度参与管,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的引导力度,把惠民好事办实、办长远,才能折射民生改善的温度,真正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