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向“校园霸凌”娱乐化说“不”

厦视直播室 2024-08-07 21:19:28

2024-08-07 21:19:28

喜欢刷短视频、看微短剧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最近,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不少有关校园霸凌的短视频或者微短剧。按道理说,无论是正规的影视剧创作,还是网络微短剧创作,相关主创人员愿意关注校园霸凌现象,这是一件好事,能帮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校园霸凌问题。不过,当校园霸凌以娱乐化的形式出现,可就不一样了。“校园霸凌”娱乐化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又将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我们一起来关注。

网络视频:“我被霸凌了,校霸抽了我800个嘴巴,我不服,放学后把他约在小花园,他又抽了我800个嘴巴,我服了。”

日前,类似这样的桥段在短视频平台频繁出现。记者搜索发现,不少短视频博主都在使用“我被霸凌了”这句台词,有的还在台词基础上叠加“花样”,比如夸张的动作、魔性的背景音乐等。

现场:“把你那破耳机、破手机换了,拿去用,让你用你就用!”

短视频中,男生抓住室友的头发和脖子,用强硬的语气强行把耳机、包、电脑等送给室友使用。在评论区,只有少数网友认为这是一种娱乐化校园霸凌的行为,更多网友则戏谑地将其称“搞笑梗”,甚至有人评论“为什么不能给我安排一场这样的霸凌呢”、“谁来霸凌我”等等。(标2)除了短视频,在一些微短剧中,“校园暴力”也成为主线,它们多以“重生”为剧名关键词,不少都包含孩子被霸凌、父母为孩子复仇、孩子“重生”等要素。为追求爽剧效果,殴打、推搡等暴力行为都被不遗巨细地呈现出来,甚至伴随一些血腥画面。对于这样的短视频和微短剧,不少人表示担忧。

受访者:对本身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同学心理上造成一种不适,然后继续在他们这种伤疤上去撒盐。

受访者:它将一些真正的具有严肃性的社会话题,例如像霸凌这样的一些本来应该国家或者政府以严肃对待的话题,变成了一个消遣的娱乐化的符号。

心理专家认为,一些博主借霸凌之名拍摄影视作品和网络段子可能只是为了搞笑、博流量,但这样的行为不仅会进一步伤害被霸凌者,还容易造成恶搞和霸凌之间的概念模糊,让更多人以开玩笑为名实施霸凌。此外,孩子们观看此类短视频,还可能会下意识地模仿这些暴力行为,进而引发新的校园暴力。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科普主管 史瑞萍:那这就会导致霸凌者将自己的霸凌行为合理化,那他可能就会对自己明明是欺负人,但是他就会缺乏自知,也缺乏认知,那我们说了就会导致比如说内疚、自责,同情心理心的这种丧失,而对于这个被霸凌者来说呢,可能就会觉得更加的无助,因为别人就会觉得说这是一个玩笑,那他就会觉得说是不是我不好。

【拒绝“校园霸凌”娱乐化:依法打击 综合治理】

校园霸凌毫无疑问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关注度高,我们栏目也报道过多次。部分创作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借题发挥,利用这一题材,设置反转情节,再配上音乐和文字,很容易吸引受众。说白了,校园霸凌在这些人眼中只是用来赚钱的噱头和标签。同时,一些网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网络监管的不到位,也成了滋生这种行为的不良土壤。具体该如何整治?我们又能怎么做?我们接着来看。

上个月开始,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6个环节突出问题。其中,摆拍校园霸凌视频,将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就是其中一个。这体现了有关部门针对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的精准治理。

此外,从这个月起,我国首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专门性立法——《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明确禁止“利用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营销炒作行为”,并且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网络暴力信息侵害未成年人用户合法权益的,应当为用户提供网络暴力信息防护指导和保护救助服务。

有专家表示,虽然这类治理有一定难度,但并非不可实现。这类视频有一些规律和套路,比如音乐、图片、情节等元素上的相似,平台可以通过提升技术,从这类视频的关联性进行判断,加强监管。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 何永萍:平台对于包含校园暴力行为的短视频具有审查和下架的义务,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环节要严格限制算法推荐的使用,可以定期公布相关处罚的典型案例,逐步明确短视频的合理创作的边界,进行合理的评估,核实以后及时下架相关的短视频。

教育专家表示,校园暴力不应是搞笑视频的“灵感来源”,家长也要积极引导孩子思考分析此类视频的负面影响,告诉孩子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应该如何辨别处理。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李健:第一个家长应该积极地跟学生做有效的沟通,然后对于校园霸凌的边界要做清晰的界定,那么第二个当学生遇到校园霸凌,或者目击到校园霸凌的时候,应该从家长的角度积极鼓励学生与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采用积极合理有效法治的手段帮助学生处理校园霸凌和目击校园霸凌采取合适、合理、合法的行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杜绝校园霸凌的产生,去防止校园霸凌娱乐化的这种倾向的发生。

【新闻观察:向“校园霸凌”娱乐化说“不”】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巨东红,巨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校园霸凌现象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它给受害者带来的是身心的创伤和长久的阴影。面对网络上存在将校园霸凌娱乐化的趋势,您有什么看法?

校园欺凌是最常见的一种校园暴力,是一种在学生中发生的、违背他人意愿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或有反复发生的可能性。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因各种原因,这一校园顽疾一直无法根除。近年来,国家层面更是高度重视,比如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对校园欺凌“零容忍”。 2017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共同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提出了指导学校切实加强教育、组织展开家长培训、严格学校日常管理及定期展开排查四项措施;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也对学生欺凌的预防、介入和处置做出规定。

当前,部分短视频作者将校园欺凌娱乐化,究其原因,一是创作者缺乏是非观,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底线,泛娱乐化;二是短视频创作者为引流,以所谓的标新立异、离经叛道来博眼球;三是部分网民的“捧场”,促使“校园霸凌”娱乐化的发酵。四是网络监管不到位,助长“校园霸凌”娱乐化。

校园霸凌不仅是个人行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同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要坚决对校园欺凌娱乐化说“不”。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在短视频创作者方面,要尊重人的生命权,未成年人的受保护权,自觉守住底线,提高边界意识,不将“校园霸凌”娱乐化;在网民方面,一方面拒绝收看校园欺凌娱乐化的视频,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可以积极引导孩子思考分析“校园霸凌”娱乐化视频的负面影响,让孩子学会提高辨别处置能力;在监管方面,相关监管部门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科学界定“校园霸凌”娱乐化视频问题,并及时依法处理对青少年儿童带来了实质性伤害的行为。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