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微”治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让大件垃圾“有家可归”

厦视新闻 2024-04-12 20:40:00

2024-04-12 20:40:00

厦门的垃圾分类工作,从抓全覆盖、全普及,再到如今的推进减量化、资源化,已历经约8个年头,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了群众生活品质。今天《身边的“微”治理》系列报道,我们首先从垃圾分类当中的大件垃圾收运处理说起,看看厦门如何抓好垃圾分类这件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记者 黄子铭:2018年,厦门出台了《厦门市大件垃圾管理办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收运处理体系,大家可以将大件垃圾堆放至指定的堆放点,再由小区物业或社区统一向收运单位进行预约收运。施行至今效果怎么样?我们一起走进江头街道的嘉盛花园来看看。

住户黄先生近期打算购置一批新家具,但苦于废旧大件家具自己很难处置,社区志愿者和物业工作人员知道后,主动上门为他服务。

嘉盛花园居民 黄先生:能够来帮我们解决这些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确实感到非常高兴。

在大家的帮助下,黄先生家的废旧家具被搬运至小区专设的大件垃圾堆放点。这天是小区的“大件垃圾开放投放日”,不一会,环卫公司就安排转运车和工作人员,将堆放点内的大件垃圾全部清运走。这种定时定点、专人专车的全闭环规范收运模式,已经在江头街道的各个小区施行。

江头街道江头社区垃圾分类专管员 陈红梅:为了让居民的“扔”和环卫公司的“收”做到高效衔接,如果有大量或急需转运的大件垃圾,我们都可以通过微信群,将需要转运的小区信息发给环卫公司,让他们统筹时间和线路及时前来清运。

去年至今,江头街道已累计转运大件垃圾超1600车次,近500吨。

嘉盛花园物业项目负责人 苏小燕:大件垃圾规范化收运之后,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从一开始大家把大件垃圾随意丢弃在楼道、公共区域,一直到现在有意识地送往固定投放点,现在整个小区更加干净整洁。

延伸到群众家门口的回收服务,解决了大件垃圾“出门难”的问题,而分布于岛内外的5座大件垃圾处理厂,则有效解决了“处理难”的问题。在集美区大件垃圾处理厂,每天都有约2吨的大件垃圾被运到这里,通过大型处理机进行拆分、破碎、分选,剩余的废料会再送往焚烧发电厂进行资源化处置。而在进入处理机之前,有维修家具手艺的员工张乃恩,总会再看上两眼,给可二次利用的家具“重生”的机会。

集美市政集团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员工 张乃恩:运输回来我们就挑选一些实用性、耐用性、安全性的,还有外观比较完整完好的来进行修缮。

经修缮、消毒后,这些家具会在每季度的“公众开放日”中,被市民免费领回家使用,变废为宝。

集美市政集团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业务主管 杨沈然:我们一共举办了5场活动,共有88件家具重获新生,找到了新主人。我们发现大家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也反映出市民对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意识有了提高。

【身边的“微”治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清洁楼换了“新工作”】

不仅仅是大件垃圾有了去处,我市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直运后,各类生活垃圾被分类直接运至末端处理厂,促使原先的一些清洁楼纷纷转型,有了新面貌。转型的成效如何?一起跟着镜头去看看。

记者 黄子铭:在我身旁就是位于莲岳路和湖滨北路交叉口附近的莲岳清洁楼,除了用于台风等特殊天气的应急垃圾转运外,它现在还专职干起了泡沫压缩的工作。

走进楼内,作业人员正在将除去胶带、清洁后的泡沫垃圾,投入泡沫冷压机中,不一会的功夫,一个个泡沫箱就被压缩成一整根紧密结实的泡沫条,白色塑料泡沫包装体积大、重量轻、形状不规则,一直以来是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理中的一道难题,现在经过冷压处理后,不仅节约了资源,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莲岳清洁楼管理员 黄沧海:泡沫通过这样压缩,它的体积大约压缩到原来的五百分之一左右,产生4000元吨的价值可以作为隔热或者降低噪音的材料。

目前,莲岳清洁楼每天会接收7-10公斤的泡沫垃圾,2022年至今已累计处理750公斤。

嘉莲街道长青社区居委会副主任 薛晓贞:小区周边的住户比较密集,又靠近三个农贸市场,日产泡沫量相对比较多。将这个清洁楼改造为泡沫压缩站,能有效解决小区物业、居民以及商户泡沫无处可去的难题。

华天花园小区物业公司主任助理 庄细辉:原先小区业主网购的泡沫箱投入到可回收物桶内一下就满,堆放在角落里又影响小区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现在小区每天产生的泡沫我们都捆绑好送过去压缩,做到日产日消。

记者 黄子铭:清洁楼有的“转岗”成为泡沫压缩站、再生资源回收点,有的成为爱心驿站,方便环卫工人休息。还有的甚至“转型”,变成了垃圾分类科普中心、展览馆、会客厅等公共场所。

走进黄厝社区塔头社,一座红砖白墙的“塔头会客厅”映入眼帘,社区里的影视企业团队正在为居民免费拍摄证件照。两层的挑高空间里,茶桌仔、聊天区、活动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很难想象,此前这里是一座清洁楼。

黄厝社区第一网格网格长 黄艺琳:清洁楼的位置位于塔头的门面周边的居民还有商家意见比较大去年10月份,街道根据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这个契机,将塔头清洁楼提升改造成会客厅

黄厝社区居民 姜桂玲:我住在清洁楼隔壁已经5年了,提升改造完了之后,我们发现这里的环境变得特别漂亮,每天打开门窗,我都可以看到很多游客在这里拍照。

如今,会客厅已经成为展示社区活力和文化的窗口,更成为居民、商家、游客之间互动交流的载体,半年左右的时间这里累计开展活动60多场,参与人数超1600人次。

塔头会客厅主理人 蔡新哲:对于居民来说,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的活动发起人,增强对社区的认同以及凝聚力,对于游客来说,他知道如何更深度去游玩塔头对商家来说也可以在会客厅里头去宣传他们的品牌。

【厦视短评:“小支点”撬动城市治理“大杠杆”】

垃圾分类“小事”不小,正在于“关键”二字。从“规定工作”到“自觉行动”,从“源头减量”到“变废为宝”……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厦门的城市面貌、生态环境,乃至人们的环保意识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垃圾分类涉及很多的“细枝末节”,关联着方方面面,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继续齐心协力、不断探索、改进。做好这一关键“小事”,以“小支点”撬动城市治理“大杠杆”,久久为功,推动城市品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