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微”治理·城中村“变形记”:微型管廊入地 赋能城中村有机更新

厦视新闻 2024-04-08 19:53:55

2024-04-08 19:53:55

城市治理,牵动民生幸福,关乎城市品质。如何在“精雕细琢”的微小治理中,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天起,《厦视新闻》推出《身边的“微”治理》系列报道,聚焦厦门在城建、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微治理、微改造实践,从细微之处/洞见发展中的厦门。今天我们首先关注城中村的治理。后坑社区是厦门岛内仅存的几处城中村之一,2022年被列入国家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记者了解到,这个月,这里又会有新变化发生,一起去看看。

记者 陈夏辛:说起城中村,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道路上反复施工开挖的“马路拉链”和管线杂乱的“空中蜘蛛网”。当前,厦门正在推进新型的微型管廊综合治理项目,来解决这样的城中村问题。今天跟随厦门市政管廊设计师罗冰的脚步,一起去听听厦门建设微型管廊项目的建设背景和设计思路。

记者:罗工您好,这个是咱们微型管廊项目的设计图纸吗?

市政集团开发公司下属市政管廊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 罗冰:是的。管廊的标准断面基本上是在3米×3米左右,我们这次设置微型管廊是在1.6米×1.5米,其实是一个缩小版的综合管廊。

85后设计师罗冰是这次城中村微型管廊治理项目的“主刀医生”之一。这几天,她和同事们忙碌在后坑社区现场,为项目开工做准备。罗冰告诉我们,在后坑社区建设厦门首个微型管廊治理试点项目,最主要的意图,就是希望将城中村密布的“空中蜘蛛网”统一收纳到地下。

市政集团开发公司下属市政管廊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 罗冰:管线比较混乱,还有它的消防安全也存在一些问题。像我们这些10千伏的电缆,还有这些通信(线缆)。到时候都会统一纳入到我们的微型管廊里面去统一进行管理。

近几年,在城市建设中将空中线缆入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为何要在传统管廊的基础上,引入微型管廊试点?罗冰介绍,微型管廊“断面小”、“身段”灵活,很适合像城中村、城市支路等断面狭小,又有管线集约要求的区域。它的浅埋结构和可开启盖板,可以为日后城中村的二次开发留下了空间。

市政集团开发公司下属市政管廊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 罗冰:以往的做法就是常规地把这些线就直接埋到地底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中村它也在发展,它势必会有一些容量的扩容,会要去重复地开挖这个道路+我们通过微型管廊这种方式,一方面使这些管线都落地,另外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城中村扩容的问题,让整个管理更加有序。

4月中旬,这个全市率先试点的新型管廊项目就将开工建设。为了缩短工期,减少对城中村百姓们的影响,这次的微型管廊施工,团队还采用了特殊的预制工艺。

市政集团开发公司下属市政管廊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 罗冰:我们除了两头的端头井之外,中间都是采用预制的工艺。相当于我们的现场这个基坑开挖好之后,把工厂的预制管节运到现场,直接进行填埋就可以了,这样的施工速度就会比较快。预计从开工到结束大概是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行走在后坑社区的街头巷尾,罗冰和她的同事们希望,三个月后,这个小小的改造工程,能够为这里带来美好的新变化,让居民们的生活更舒心。

市政集团开发公司下属市政管廊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 罗冰:后坑社区的这个微型管廊试点成功之后, 我们也会在思明区等其他区域推广,甚至到我们岛外的一些其他的城市支路去进行推广。目前我们也有在(推进)全市的一个规划修编,也会把这个微型管廊纳入其中,让我们的市民觉得更加便利。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