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注重居民主人翁意识 “微”治理落脚新期待
改版后的首期节目,我们首先来关注城中村的“微”治理。大家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微治理”的概念应运而生。那么,如何在“精雕细琢”的微小治理中,打造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社区?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身边的“微”治理:微型管廊入地 赋能城中村有机更新
后坑社区是厦门岛内仅存的几处城中村之一,2022年被列入国家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记者了解到,这个月,这里又会有新变化发生,一起去看看。
记者 陈夏辛:说起城中村,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道路上反复施工开挖的“马路拉链”和管线杂乱的“空中蜘蛛网”。当前,厦门正在推进新型的微型管廊综合治理项目,来解决这样的城中村问题。今天跟随厦门市政管廊设计师罗冰的脚步,一起去听听厦门建设微型管廊项目的建设背景和设计思路。
85后设计师罗冰是厦门市政集团高级工程师,也是这次城中村微型管廊治理项目的“主刀医生”之一。罗冰告诉我们,在后坑社区建设厦门首个微型管廊治理试点项目,最主要的意图,就是希望将城中村密布的“空中蜘蛛网”统一收纳到地下。
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 罗冰:管线比较混乱,还有它的消防安全也存在一些问题。像我们这些10千伏的电缆,还有这些通信(线缆) 到时候都会统一纳入到我们的微型管廊里面去统一进行管理。
罗冰介绍, 微型管廊“断面小”、“ 身段 ”灵活, 很适合像城中村、城市支路等断面狭小,又有管线集约要求的区域。它 的浅埋结构和可开启盖板,可以为日后城中村的二次开发留下了空间。
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 罗冰 :以往的做法就是常规地把这些线就直接埋到地底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中村它也在发展,它势必会有一些容量的扩容,会要去重复地开挖这个道路 我们通过微型管廊这种方式,一方面使这些管线都落地,另外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城中村扩容的问题,让整个管理更加有序。
4月中旬,这个全市率先试点的新型管廊项目就将开工建设。
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 罗冰 :我们除了两头的端头井之外,中间都是采用预制的工艺。相当于我们的现场这个基坑开挖好之后,把工厂的预制管节运到现场,直接进行填埋就可以了,这样的施工速度就会比较快。预计从开工到结束大概是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行走在后坑社区的街头巷尾,罗冰和她的同事们希望,三个月后,这个小小的改造工程,能够为这里带来美好的新变化,让居民们的生活更舒心。
厦门市政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经理 罗冰 :后坑社区的这个微型管廊试点成功之后,我们也会在思明区的其他区域推广,甚至到我们岛外的一些其他的城市支路去进行推广。
去年5月,我市发布了《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分类施策、试点先行。按照“一年试点、两年攻坚、三年全覆盖”的时序安排,自2023年启动试点,利用3年时间实现108个行政村治理全覆盖。眼下,这个三年行动方案发布至今,已经过去了快一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方案中提出的“一年试点”这个阶段目前已经接近尾声,马上就要进入“两年攻坚”阶段。
今年年初,我市还出台了《厦门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工作导则》,在全市域层面建立统一的更新标准,《导则》提出采用“留、改、拆”并举的模式,将城中村分为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三类实施改造,推进厦门市城中村逐步实现社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目标。
身边的“微”治理:城中村烟火中的“小确幸”
经过一段时间精雕细琢的治理和改造后,如今,厦门已经有不少城中村旧貌焕新颜。居住在其间的原住民和“新厦门人”们,也有了更加真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听听他们的心声。
山边社区是海沧东孚街道的城中村,老家泉州的黄先生四年前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回想起从前的山边村,黄先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停车难”。
海沧区东孚街道山边社区住户 黄佳辉:当时属于是违章乱停车那种状态,喇叭要从这个路的东头按到西头,特别是晚上晚点回来的时候,要在这个村的周边绕好几圈。
去年八月,山边社区将村口的边角地改造成了停车场,为居民提供近两百个停车位,黄先生的烦恼解决了。停车场里还设置了东孚街道首个新能源充电站,广受居民欢迎。
海沧区东孚街道山边社区住户 黄佳辉:收费便宜经济,现在你看这个停车场的状态特别好,我们开车也特别舒服,特别安全。
下班停好车,黄先生还会步行到不远处的生鲜超市逛逛。正在这里买菜的社区居民林阿姨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摊贩无序经营的空地,改造升级为超市后,蔬菜区、海鲜区、熟食区一应俱全,更加有序便捷。
海沧区东孚街道山边社区居民 林阿姨:我们买的时候也是很方便,比如我锅已经开了,有什么东西缺了,赶快把锅关掉,这边跑过来买一下,很方便的去年整改以后,(村子)更漂亮了,四通八达。
热闹熙攘的城中村,也为不少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提供了创业土壤。紧邻厦大翔安校区的沙美夜市,是厦大学生和周边居民闲暇时最常光顾的休闲场所。每到夜晚,数十个摊位的霓虹招牌亮起,摊主的叫卖声、食客的交谈声沸腾交错,沙美城中村的夜生活图景别具风味。宁德姑娘叶小美六年前来到厦门,流动贩售四果汤,去年7月沙美夜市改造完成,她在这里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铺位。
沙美夜市商户 叶小美:以前我们用帐篷的时候就比较麻烦,现在就类似于店面,很轻松,而且整体卫生都很干净,夏天(生意)好的话,估计一天可以卖两三百份。
沙美夜市顾客 宋女士:经常(来吃),我会跟同学一起来,这边种类比较多,味道也还可以。
沙美夜市顾客 唐先生:我是甘肃的,今天过来找同学玩的,他说这里好吃,感觉不错。
因地制宜将美食街区和城中村改造有机结合,为老百姓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唤醒了沙美社区的“夜经济”。
翔安建发城建有限公司沙美美食街项目经理 秦毅:铺位我们现在已经全部招商出去了,运营效果是比较好的,商家的收益也比较好,也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因为现在整个美食街的保安保洁,都是由当地居民优先就业的,带动周边及社区的经济(发展)。
新闻观察:注重居民主人翁意识 “微”治理落脚新期待
据我所知,您去年曾参与一项关于城中村治理的课题研究,对于刚才新闻中报道的这些“微治理”案例,您有什么样的观察?
注重居民主人翁意识 “微”治理落脚新期待
介绍自己参与的课题涉及的微治理范畴,从这些案例中,我市探索了很多符合村社实际、实操性强、可借鉴可推广的优秀治理路径。据我观察,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村社在实施过程中很注重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居民在治理中总会提出各类诉求,我市很多治理示范试点村都在持续完善群众诉求解决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征集,依托集体大会、个别谈话、深入走访等方式问计于民同时也问需于民。许多村社还一直在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形式,有的村社还搭建了类似信访评理室这样的机构,目的都是希望更多的村中村居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能够融入城中村治理全过程,激发他们参与治理的热情。无论是前面报道的湖里后坑社区微型管廊项目,还是刚刚新闻中提到的海沧山边社区公共设施提升、翔安沙美社区夜市经济,可以看出,这一系列厦门 城中村现代化“微”治理,落脚点都精准地落在了满足市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上。
围绕大物业、智慧管理、新老厦门人融合下功夫
高老师您觉得,我市未来在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进程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厦门城中村数量多 人口密度大 是承载厦门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缓冲带。未来我们要探索的是一种“巩固提升”与“全域改造”相结合的治理之路,一方面,巩固提升首批各个精品村治理成效,在大物业管理、智慧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度探索;另一方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全域改造”的要求,全力推进后来跟上的其他城中村的现代化治理工作。有几点我们需要注意:
围绕大物业管理下功夫:厦门今后可以在更多城中村探索“专业服务+智慧平台+长效运营”模式,鼓励专业物业团队参与城中村服务,实质性推动治理试点村的大物业管理试点落地。
围绕智慧管理下功夫:今后我们可以结合“一网统管”建设工作,充分运用物联感知、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健全完善智慧城中村平台,以科技化手段全面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
围绕新老厦门人融合下功夫:继续发挥房东协会、老人协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形成多元联动、共同会商机制,引导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增强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
另外,我想强调,城中村改造是个长久课题,而不变的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