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生态葬兴起 让生命回归自然
又到一年清明时,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应景的话题。这几年,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和环保观念的提升,越来越多人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身后事,让逝者回归自然的生态葬,“绿色殡葬”逐渐成为新选择。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人选择通过生态葬来缅怀亲友、寄托哀思。
花坛葬:逝者繁花为伴 魂归自然
在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园,陶先生和家人一起与奶奶做最后的告别,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们将盛放骨灰的可降解骨灰坛庄重地递给礼仪师,再由礼仪师安放在花坛葬区的穴位中。等到骨灰坛完全降解完,这块地将由殡葬馆再进行重复利用。
逝者家属:奶奶其实思想是比较开放的,再加上本身也亲近自然,喜欢花草。
4月3日上午,成都龙泉驿区长松寺公墓举行了一场生态环保葬公益捐赠活动,长松寺公墓在此次公益活动中向市民免费捐赠了100个鲜花葬墓位,在礼仪人员的引导下,逝者家属手捧骨灰盒缓缓走向腊梅园,让亲人的骨灰伴随着鲜花、祝福、思念入土为安。
逝者家属: 这个也是响应国家的号召,现在就是环保葬,对土地来说也是不占用土地资源,我父亲以前也是从事园林工作的,他也喜欢花花草草,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安葬方式吧。
成都长松寺公墓副总经理 李星辰:我们的鲜花葬是,把灵骨深埋于泥土之中,采用不刻碑,不留名的方式,让其自然降解。
海上追思成新风 生态葬具有价格优势
在青岛海葬广场上,112位逝者家属依次鞠躬敬献鲜花。随后,部分家属代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乘船出海祭祀,将代表追思的花瓣、皇土和五谷等洒向指定海域,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逝者家属:(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因为我父母生前就有这个意愿,我们是去年撒到海里的 古老的旧的丧葬模式,也不环保,我们要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
逝者家属:家里以前的老人,爷爷奶奶,包括刚去世的父亲,都选择了海葬。(为什么给他们选择海葬?)因为老人以前就有这个要求,就说大海和全世界都是相连的,家人以后别管在哪里,祭奠也比较方便点。
业内人士介绍,除了环保节地,不同形式的生态葬价格也有所不同,普遍价格仅为传统殡葬方式的10%,这也是生态葬的优势之一。。
大连康养集团纪念园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玉君:以这样一种生态环保的形式送逝者最后一程,也一定程度减轻了逝者及家属的殡葬支出。
我市将于4月下旬组织集中海葬
近年来,海葬、树葬等生态葬也逐步受到厦门市民认可。从2008年至2023年,全市共举办海葬活动19次。今年我市根据预约报名情况,计划于4月下旬组织集中海葬。相关情况可通过“i厦门”APP和公众号了解预约。
厦门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 郑俊峰:我们大力倡导敬献鲜花、绿化植树、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的祭扫方式,倡导移风易俗的新风尚。
为生命告别仪式“添绿”
通过新闻可以看到,在对“身后事”的安排上,“入土为安”不再是唯一选择。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节地生态葬背后,是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现实。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亡人口超千万,按照“埋葬骨灰单人墓墓穴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的规定执行,一年用于墓穴安葬的土地也需上千万平方米。由此可见,推行生态葬、绿色殡葬仍需进一步破题。那么,推广生态葬目前存在哪些难点和堵点?后续又能采取哪些措施取得进一步突破呢?我们接着来看。
重殓厚葬的传统观念成首要障碍
对于逝者家属而言,重殓厚葬的传统观念是选择生态葬的首要障碍,一旦选择生态葬,特别是不留骨灰的葬式,难以满足逝者家属的情感寄托。
经营性墓园:推广生态安葬要先算经济账
对于墓园经营者而言,推广生态葬还要先算一算经济账。比如墓园内一处0.8平方米的碑葬,售价一般在3万到4万元之间。同样面积的地,如果改为树葬墓穴,尽管可以种植约2棵树,但总收入仅为2万元左右,反而减少了。另外,树葬区后期需要绿化养护,成本也更高。也因此,有的经营性墓园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将生态安葬区安排在边角地带。这样的布局虽然充分利用了土地,但站在逝者家属的角度而言,又显得有点随意,不够庄重。
市场力量未激活 多元化服务水平待提升
同时,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生态葬被视为公益殡葬。以海葬为例,当前骨灰撒海活动绝大部分是政府主导,活动成本基本上也由政府部门负担,因此主要采用集体活动形式,逝者家属在活动时间、活动流程等方面选择有限,一些地方还存在需要排队的情况。另一方面,全国已经有26个省份出台意见,对生态葬采取激励奖补措施,补贴力度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因此可见,目前生态葬的主要推动者是各地民政部门,市场方面的力量尚未充分激活,多元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专家:未来还需多方发力
专家认为,当前生态安葬相关制度缺乏更为完善的顶层设计,民政部门和与生态葬相关的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之间职权界限也有待进一步明晰。此外,让大众进一步接受生态葬,不能仅仅靠财政补贴等物质手段,还需从文化层面入手,包括深化生态葬的礼仪改革、设计出更注重对逝者精神传承的生态葬仪式等。
新闻观察:生态葬兴起 让生命回归自然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徐佳妮。这几年,回归自然的生态葬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原因是什么?
首先,生态葬逐渐兴起,折射出的是群众殡葬观念的变迁,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从2016年民政部等部门首次以文件形式鼓励和引导大家进行生态安葬,到现在全国有26个省份对这种方式采取激励奖补措施,也是从顶层设计上,通过制度、政策来推动推广这种风尚,使大家有精神荣誉,没有了理丧的压力。从厦门的情况来看,目前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开展公益性质的活动,不管是从2008年起开展的集体骨灰撒海活动,还是从2021起开展的公益花坛葬活动,都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如何进一步推广生态殡葬?
提升设施和服务 让生态葬更具人文性
从刚才的新闻中我们看到,很多逝者亲属选择生态葬的原因主要还是遵从逝者生前意愿,所以我想如何让生态葬“走”得更远,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大家的观念问题,不仅只是因为尊重遗愿,还有发自内心去选择这种道别方式。不可否认,现在很多人还是秉持“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甚至认为生态葬就是“随便葬”、“薄葬”。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我想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很多地方生态葬的设施质量与服务不佳,所以就需要相关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下力气去提升、去改造,甚至包括对从业人员的培训等等。还有我认为,要更多去关注传统殡葬文化,将生态葬与殡葬习俗、礼仪等进行充分结合,比如有些地方设计了诗歌朗诵、默哀、乐曲演奏等环节,让生态葬更具人文性,也让家属更能寄托哀思,更能接受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