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微”治理·提升教育的“小”办法: 闹市区里建起新学校

厦视新闻 2024-04-10 20:00:53

2024-04-10 20:00:53

教育事关民生大计。如何回应百姓对教育的高期待,厦门从细处入手,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身边的“微”治理》系列报道,今天我们先来看岛内寸土寸金的闹市区如何建起一所新学校。

记者 徐佳妮:在人流密集的市中心建一所新学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空间够吗?符合建设的条件吗?但正是因为有这种种局限,让闹市区里建学校有了更多可能。这里是位于岛内火车站旁的金榜小学,今天我们一起来看这所依山而建的学校是如何融入自然格局和城市建设之中,成为我们身边城市“微”治理的缩影。

去年9月,位于厦门站东侧山边的金榜小学正式投用。恰逢小学新生入学高峰年,新学校的开办分流了周边梧村小学和人民小学的部分生源,缓解了老城区的就学压力。面朝繁华城区,背靠连绵的东坪山,在空间有限的山坳地上建学校,难度不小。

金榜小学设计团队负责人、厦门合立道设计集团一致建筑工作室主任 郑思洋:原来这个场地它就是一个公交停车场,它其实是一个蛮不规则的用地,场地高差很大,我们当时第一反应是希望说这个学校它必须是依山就势,小朋友会有6年的时间在这边,我们希望他在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跟自然跟空气跟绿树跟阳光,有很好的一个交流沟通的场所。

如何既保留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又能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郑思洋说,学校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论证。

金榜小学设计团队负责人、厦门合立道设计集团一致建筑工作室主任 郑思洋:(这条等于是校园里的主干道?)对,我们当时做这条所谓的主干道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小的想法。因为通常这个楼梯直接就下来,但你可以看到这个楼梯其实有做小的转折,这个学校它虽然说场地也不是非常大,但是会让你感觉好像学校很大。

顺着山势拾阶而上,很难说清自己身处几层楼,每走完一段台阶就能看到一片活动空间,在不同的转角与不同的景致不期而遇。

金榜小学教务处副主任 郭孝婧:等于说把大部分的平面的空间立起来了,这样每一层都额外增加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底下的孩子跟上面的孩子其实是有一个互动的。

利用这些散落在校园里既联动又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目前金榜小学针对一年级10个班的学生开设了12个社团,很好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活动需求。

在教学楼里,也处处藏着设计巧思。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可以在环形走廊上休息、玩耍;教室的窗台特别低,阳光透过大面窗户照进教室里,孩子们与山坡、绿树更加亲近。

金榜小学设计团队负责人、厦门合立道设计集团一致建筑工作室主任 郑思洋:(教学楼)其实是三个有点像甜甜圈一样叠在一起的,有一个很重要的想法就是说,小朋友绕着走廊他可以跑,另外一个我们也是希望环环相扣之后,建筑就变成一个整体了。现在但凡认识我的人去坐火车动车在候车厅拍一张(照片)给我, 它确实是个蛮重要的城市背景。

操场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山坳地里没有连片平整的场地,学校就把操场建在了“半空中”。

金榜小学设计团队负责人、厦门合立道设计集团一致建筑工作室主任 郑思洋:我们把操场设在这个位置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边的场地高差比较大,高差10米的一个高度,刚好就是我们可以容纳7米净高的篮球场,消化了高差的同时,我们在这边做了一片运动场,学生下来到运动场,他不用下特别多的台阶。

在“顶上”“做文章”,金榜小学还建起了错落有致的景观平台群。孩子们可以在课间自由地跑出教室,到不同高度的平台眺望,一边是山,一边是城。

金榜小学教务处副主任 郭孝婧:我们现在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更好利用现在比较好的地势优越性,让我们的活动也有更多的特色,阳光顶我们肯定首先要考虑现在劳动基地的建设,阳光顶上因为它的日照是充足的,其次我们还会在劳动空间之外再增加一些游戏空间。

在建筑师看来,在岛内建学校是一项挑战,多部门、多单位形成合力,寻找解决方案,实现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也正是厦门合理配置城市空间,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创新和探索。

身边的“微”治理·提升教育的“小”办法: 让数据带着教育“跑”

不仅想方设法扩充教育资源,厦门还在教育“提质”上下功夫,以数字化转型促进岛内外教育均衡发展。信息技术进校园,给岛外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一起到翔安区的两所农村小学去看一看。

偏远海岛有没有开展科学教育的可能?小嶝岛上的小嶝小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安装智能小车、设计电脑游戏,在小嶝小学,孩子们最喜欢的社团活动是科创。

翔安区小嶝小学学生 洪巍芸:可以用电脑做四则运算,可以做许多小游戏。(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吗?)比如可以从一个篮球变成好多个,一个人物可以转圈走来走去,还有猜数字。

作为岛上唯一的小学,小嶝小学每个年段只有一个班,每个班仅10多名学生。在这所“微型”完全小学,科学教育并没有被落下,虽然起步较晚,却蓬勃发展。

翔安区小嶝小学校长 张月娇:我们学校进行得比较好的是智能小车(竞速项目),我们的孩子在今年的(创客)比赛里面也很争气,在区里面(比赛)有10个人获奖,市级比赛有8个获得一二等奖,所以对他们来讲也是一种激励。

2022年,翔安区推出“科技教育进乡村学校”项目,为辖区35所完全小学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师资问题,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张月娇坦言,这个项目刚进入小嶝小学时,学校的信息教育设备还没完善,老旧电脑面临淘汰。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短短两个月时间,云桌面等一系列智能设备陆续安装到位。

翔安区小嶝小学校长 张月娇:不是仅仅局限于智能小车、互联网各个方面(的课)我们都上,让孩子可以更多地接触到这些智能化的东西以后未来也可以走得更远。

包括科学教育在内,如今,在翔安区的各所中小学,学校通过各类云平台积极探索远程互动教学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家校互动。比如大嶝中心小学目前就同步“上线”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智学网等多个系统。

翔安区大嶝中心小学教师 张紫红:老师们可以通过这些网站去查阅资料,同时通过网上阅卷,大家也可以在楼上进行集体备课,对于我们学校整个教学的效率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在大嶝中心小学,信息化建设还覆盖了课外活动、校园管理等各方面。去年初,学校利用教学楼架空层改造成的图书馆正式启用。在这个3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里,不仅有近3万册纸质图书,还有1万多册线上图书。

翔安区大嶝中心小学副校长 张汉清:这是电子阅览器,像我们老师如果阅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比较好看,可以通过扫码把书借阅回去进行阅读。我们学校有引进了墨水屏的阅读器,墨水屏它的一个好处就是不会反光,也不会有蓝光,所以对学生的视力保护相对来讲会比较好一点。

张汉清告诉记者,学校在2021年就把“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列入五年发展计划当中。配备多功能自动化录播系统,引进点对点互动的广播系统,建设数字安防系统……去年,大嶝中心小学入选全市新一批智慧校园达标学校。

翔安区大嶝中心小学副校长 张汉清:学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这些经费大部分还是由区政府跟区教育局统筹进行下拨的,按规划逐步去申请相应的资金来进行建设。

目前翔安区已经实现了中小学幼儿园基础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各校投入的硬件设施都能满足基本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需求。

厦视短评:从细处入手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寄托着千家万户对未来的期许。如何充分挖掘资源,打牢教育的基础,是摆在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当前,厦门正积极探索创新,“精雕细刻”打造教育项目,用数字赋能教育提质,这些都让群众有所感、有所获。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待,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不好”的难题。一项项提升教学质量的举措,一个个改善办学条件的亮点,正在缩小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翔安区教育事务受理中心 洪建诚:对于偏远农村的这些学校来讲,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能够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而且可以让这些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的学习机会。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