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观察:如何看待拔尖创新人才单独培养模式 家长看法不一

厦视新闻 2024-03-18 19:37:27

2024-03-18 19:37:27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此前多地的中、小学招收拔尖学生,单独编班培养。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市民如何看待?今天的记者一线观察,我们一起去看看。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一些家长对拔尖创新人才单独培养和超前培养的模式提出担忧和质疑,认为应该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的规律,合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 张女士:我觉得还是全面发展比较好,我是不太赞同走这种特色的或者是特长的班,没必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他只是刚开始可能有快有慢。

家长 林先生:会带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一种内卷。有一些是强制让他们学习的,有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现象。我的观点就是让孩子自由地发展,特别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发展,

家长 王先生:我就是想让孩子快乐学习,小孩的创造力主要是来源于玩,玩中才会有创造力。

也有不少家长赞同拔尖创新班单独培养的模式,认为这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孩子与同龄人相比表现出某些方面的潜能,这部分孩子需要不一样的教育,让他们“吃饱吃好”。一部分家长表示,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潜质,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家长 张先生:我觉得这个很好,因为现在国家要转向创新型社会发展,更需要一些创新型的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就要开始做起。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应该要区分孩子的特点来分开培养。

家长 丁女士:我觉得他们如果真的是天资特别好的小孩,他一定能够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不应该是跟别人一样的成长路线。

家长 林女士:现在人才选拔的这种模式,主要还是面试或者笔试,有一部分孩子是很有创新意识的,但是他在面对这种甄别的方式,并不能展现出他的这种创新意识。所以如果能有多种的方式、多种的途径来选拔具有特殊能力的孩子,可能会更有意义。

还有观点认为,创新不是针对个体,也不只针对特定的学科。所有人都具有创新意识,家庭、学校、社会层面都需要增强对孩子的科学教育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家长 林女士:像我们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去陪伴,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轻松的家庭氛围,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模式方面,可以多开展一些像“行走的课堂”,把孩子带到校外去实践、拓宽视野,增加一些科普类的知识,对孩子的兴趣,还有以后的探索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厦门技师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刘晋英:现在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加侧重于5大学科,都是偏理科的,其实像文史、艺术、高技能人才,社会和家庭都应该足够重视。当我们国家发展越来越强大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需要这些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近日,市教育局等十四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厦门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推进具有特殊天赋或潜能学生招生改革。目前来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厦门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什么探索和尝试?我们继续来看记者一线观察。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为“潜力股”提供绿色通道】

今年厦门中招,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面向全市招收拔尖创新学生各30人。记者从厦门一中了解到,这30名学生的选拔,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多形式的考查。培养模式上,学校在兼顾人文学科学习的同时,根据学生数学、物理等五大学科特长进行分类培养。学校还依托科技发明基地、学科竞赛基地等五大科创基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同时依托高校资源,与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构建涵盖基础素养、兴趣拓展、研究创新等不同培养层次的科技与实践课程体系。

厦门一中教务处主任 吴昕:我们“两个依托”的模式给了我们的孩子,在课程方面、在教学方面更多样化发展的一些条件,对于偏才或者怪才这样的一些学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发展通道。(为他们)在高校可以更早地进入这种基础学科研究的道路上,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从小培养孩子创新思维】

业内人士表示,拔尖创新人才是在思维多样化中涌现出来的,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环。《实施意见》也提出,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作为福建省第一所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校,海沧区天心岛小学坚持“以海洋文化引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学校的环境布置中处处充满了海洋元素。为了兼顾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普及,学校积极探索“1+X”科学教育新模式,把科学和社团培训、海洋文化、项目学习等融合起来,举办“周末博物馆”、科技节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海沧区天心岛小学五年级学生 陈星宇:我在学校参加了航模社团,有许多动手的课程,让我发现生活中我们平常没有太在意的东西。

海沧区天心岛小学校长 李鹏:科学教育不只是科学老师的事,它是每一个学科老师共同的事情,也不只是课内的事,孩子们课外实践的活动应该包含在内。我们要做好特色课程,为孩子学习科学知识,创造更多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

【专家建议: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良好生态】

专家表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要通过成绩进行“掐尖”式的选拔,而是要推进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可以立足自身优势,在校本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在校科学课程要更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和基础性,以形成基本的思维能力;校外课程则应强调实践性、时代性与多样性,以形成孩子的个性与特长。

省政协委员、集美大学教授 李雪:我们现在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提倡的是“一校一案”“一生一案”,基础阶段还是应当筑牢基础,应用学科的基础性培养要因材施教;到了高校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的专业思维、专业认同感,包括他的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非常注重的。

一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优质的种子、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成长环境和经验丰富的园丁。同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孩子天赋特长、成长环境、教育生态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不是靠硬“拔”出来的,激发每个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着力培养创造力和探索欲,才能让拔尖创新人才更多更好地“冒”出来。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