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 :消费维权报告喜忧参半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又到了,今年的消费维权年主题是“激发消费活力”,昨天,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激发消费活力”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这份涉及38297个有效样本的调查报告反映了哪些消费问题,大家的维权意识有所提升吗?一起来看看。
【直播购物规范性评价低于社区团购】
调查发现,对线上线下消费环境表示放心的受访者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74.0%、81.7%,说明各地消费者对线上线下消费环境整体表示认可,但线上消费环境评价略低于线下。值得说明的是,在消费渠道排序中,消费者的选择习惯为直播购物平台高于社区团购,但直播购物规范性评价却低于社区团购。
【“多平台价格差异大”最影响消费意愿】
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表现中,“售后保障”连续3年最受关注,企业、品牌的人气、口碑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平台间价格差异大成为影响消费意愿的关键因素,占比达31.9%,这与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中所谓“划线价”“折扣价”“补贴价”“全网最低价”等现象不无关系。“过度包装”、“刷单炒信”在影响消费意愿的因素中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对“捆绑销售强制选择”“卫生条件差”“售后没保障”等表示关注的受访者占比均超过20%。
【中介服务跃居消费者不满意服务首位】
回顾过去一年的消费经历,消费者认为不太满意和不太放心的商品类别中,排在前三大类的依次是保健食品类、儿童用品类、美妆护肤类,受访者占比分别为25.9%、21.9%、21.1%。消费者认为不太满意和不太放心的服务类型中,排在前3位的是中介服务类、医疗服务类、金融保险理财类,占比分别为22.8%、20.2%、19.8%。与上一年度相比,中介服务不满意的比重上升了5.2%,跃居至首位;对金融保险理财类服务的不满意和不放心情绪连续3年排名靠前。
【预付式消费商家“跑路”等问题成短板】
调查数据表明,超七成消费者认为消费环境越来越好,但一些薄弱环节和新老问题不容忽视,亟待完善。本次调查中,30.0%的受访者表示个人信息泄露现象较为普遍,成为消费者吐槽最集中的问题。浪费现象、网络谣言和预付卡经营者跑路等问题亟待治理。
近年来,民生消费类相关舆情持续引发公众热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低价旅游团暗存强制购物、视频平台会员服务“打了折扣”、共享充电宝“好借难还”等引共鸣。
【消费维权意愿和主动性持续增强】
调查数据同时表明,超九成消费者能够识别消费问题,消费维权意愿和主动性持续增强,绝大多数消费者不再默默忍受。从有过维权经历的受访者反馈来看,47.4%的受访者认为“商家愿意退换即可”;45.5%的受访者认为经营者应当“赔偿损失”。总体而言,对维权便利性与综合服务表示满意的受访者占比超过六成。
刚刚的新闻看到,消费者对线下市场的规范度评价是高于线上的,而新消费渠道的规范性仍需加强。近年来,随着直播带货行业的兴起,许多消费者会选择在直播间里直接下单,而头部主播们的直播间则占据了卖货市场的半壁江山,庞大销售额背后的问题也不少,昨天消费者网、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了《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2023)》,报告显示,2023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主要反映出“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价格误导、不文明带货、发货问题、退换货、销售违禁商品、以及诱导场外交易”八个方面的问题,其中,虚假宣传问题排名第一。
报告还分析了“李佳琦、疯狂小杨哥、董宇辉、贾乃亮、辛巴、罗永浩”等17位主播2023年的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其中,涉及李佳琦的维权舆情最多,占比41%,相比2022年增长11.79%。其次是疯狂小杨哥,占比31.3%。在舆情类别中,“李佳琦”的产品质量舆情更突出,“疯狂小杨哥”和“辛巴”的不文明带货问题舆情较为突出,“贾乃亮”和“辛巴”的发货问题舆情较为突出。
【新闻观察 :消费维权报告喜忧参半】
其实每逢315,消费者权益如何得到更好保障的相关话题可以说是备受全社会关注。今年的维权,尤其是这个主题调查报告的出路?你怎么看?
看了刚才新闻中,今年主题调查报告的种种数据结果,我个人的感受就是有喜有忧。喜的是,消费者满意度总体呈现还是比较良好的,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近8成的满意度,还算是一个相对漂亮的成绩单。
但是,还是能从这个报告中,看出一些新问题,以及一些老问题。比如,新闻中提到的共享充电宝,我记得去年说的好像还是共享单车的消费问题,今年就聚焦到了共享充电宝。“共享”这个领域的消费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与上一年度相比中介服务不满意的比重上升了,跃居首位。对金融保险理财类服务的不满意和不放心情绪连续3年排名靠前。我想在当前一直强调稳就业、促消费的政策背景下,如何稳步提升消费者在金融理财方面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点。
另外这次调查结果里面,还有一个就是低价旅游团,购物套路,这种老调重弹的字眼。像今年的315,我们也在前期做了相关的调查拍摄,就是针对投诉较多的低价团,购物套路这样的内容做的调查。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可以说是一碰一个准,几乎没有跑空。投诉件中的一些遭遇,记者也全都体验了一遍。这就是让我觉得忧的部分,我觉得这从另一个侧面就说明了,现在至少在我市,这样的消费问题还是屡见不鲜,值得深思。
那么对于消费维权的过程,你有什么建议?
有个有趣的现象跟大家分享一下,315基本上是每家媒体都会有所行动的一个时间节点。之前跟一些媒体同行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说现在315如果要提前涉及一些调查工作的话,可能会越早越好。为什么,因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现象,就是在315即将来临的这段时间,不管是厂家、商家、企业都会非常敏感。我觉得这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315已经形成了一个威慑力。但是怎么能让这个威慑力持续全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我觉得像是12345,消协,这种能够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渠道应该再畅通一些。让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主动性能够增强,而不是觉得维权是一件麻烦事儿。虽然消费不是奔着维权的目的而来,但是维权感知的好坏却会直接影响消费者之后的消费信心和消费决策。另外,一些屡见不鲜的案例,相关部门也要从根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查处了事。比如我们这次参与调查报道的低价团,消费套路。我想只有多方发力,优化好消费环境,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今年的这个主题——激发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