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择寝而居是好事,但也别想得太美
高校入住不再“开盲盒”:武大等高校学生夫妻可申请合宿
进入八月下旬,全国各高校陆续迎来开学季,关于大学寝室分配的话题也再度引发热议。在以往大学生宿舍随机分配为主的模式下,要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好几年的室友是谁,事前无法预见,宿舍位置、床位如何也像是在“开盲盒”。如今,这种传统模式正被逐渐打破,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用“发简历找室友”“网站互选”“大数据推荐算法”“夫妻宿舍”等方式,将“室友选择权”交给学生。如何看待高校的这些做法?这样分宿舍会对新生的大学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近日,武汉大学官方微信发文称,武大学生夫妻可申请合宿。消息一出迅速冲上热搜。武汉大学回应称确有此事,但夫妻宿舍主要针对的是博士研究生,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批通过,就可以申请入住武大的温馨小家。此外记者发现,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也都设置了夫妻宿舍,要求大体相同。高校这一举措也获得网友们的一致点赞 。
北京市民:(夫妻)能在一起共同进步,在一起也是挺好一件事。
学生:这样俩人在一块儿相处时间长了,最起码一边工作一边生活嘛,能够更方便一些。
不只是武汉大学的夫妻宿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还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提供网上自选床位服务。“选宿舍”“选舍友”已成为2023级新生的热词。这种自选床位的新模式,将选择权交到了学生手里。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 2023 级新生可在学院班级区域内选房,精确选择至床位号。选房过程中,学生可查看已选室友的作息习惯、睡眠质量等信息。在珠海科技学院的新生微信群里,大一新生选宿舍前,纷纷制作“简历”拼舍友。
与自选不同,也有一些高校尝试通过大数据为新生找到匹配度更高的室友。比如今年北京理工大学在新生宿舍分配之前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作息时间、是否午休、是否起夜、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甚至连性格类型、是否喜欢二次元、是否追星等都收集了。
学生:更倾向于现在新推出的这种,因为这样的话,会让自己会匹配到一些跟自己兴趣爱好比较相投的一些同学,这样的话也会令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更加丰富。
高校入住不再“开盲盒”:专家:高校管理提升 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有利无弊
传统的宿舍安排方式,存在着因生活习惯不同、不合拍而产生的宿舍同学矛盾,甚至还可能引发极端事件。根据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宿舍和舍友,可以避免舍友间的矛盾吗?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会不会让他们变得更“自我”?我国大学的后勤服务还有哪些可以改善、提升的空间?
专家表示,高校类似的操作愈发有普遍化的趋势,此举背后展现出的不仅是学校在后勤管理方面的品质提升,更重要的是高校所传递出的价值理念: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成年人,尊重他的选择,而非单纯地让他接受“安排”、接受“规训”。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江爱萍:我们目前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里面的一些个性化、人性化,那它实际上更多的考虑到的是大学生他的喜好,并且赋予他更多的选择权,然后共同愉快的渡过,为未来职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四年生活。
专家认为,根据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宿舍和舍友,有利于构建良好舍友关系。同时,自主选择宿舍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并且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大学此举看上去像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却并不会让他们变得“自我”,相反,学生更容易由此获得了公共意识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江爱萍:真正的自己选了宿舍,就将来不面临宿舍之间的矛盾纠纷了吗?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了吗?未必,所以在这个里面我自己去选择,我接受我自己的选择,同时承担选择以后带来的所有的后果,反而是我们通过集体生活,培养自己的包容的习惯,培养自己从自我到我一个小宿舍,到一个小班级,到未来的整体发展,我的思维格局可能才能扩大。
【新闻观察:择寝而居是好事,但也别想得太美】
入学之前先选宿舍,也就是新闻中说的住宿不再是开盲盒,而是可以通过对同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的了解,选择室友,这听起来应该是好事,也的确受到很多大学生和准大学生的欢迎,你觉得呢?
选宿舍并不是今年才开始,有的学校还能跨专业、跨学院选择。这本来应该是学生的正当权利。能够自由选,当然比指派好。特别是跨学科住宿,我觉得对交流有好处。
派发盲盒和自选盲盒的区别。通过一张表格,几个要素,实际上很难真实了解一个人。有些不良作息习惯不应该迁就,比如晚睡、吸烟、打游戏。舍友未必一定性格相似、爱好相同,互补也可能很好。我们初次见面有好印象的,也未必能保持四年。
会不会带来歧视性的问题?选择不对能不能更改?不如动态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