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消费观察(一):岛外一家老卖场清仓撤场

特区新闻广场 2022-07-12 21:54:27

2022-07-12 21:54:27

这两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大型商超闭店的消息,其中一些还是家喻户晓的老卖场。上周天,集美杏西广场附近的新华都超市厦门杏林店,也“黯然离场”。在停业前,记者专门探访了这家店,我们先一起到现场看看。

这家新华都超市位于集美杏林,在杏西广场附近,紧邻着老厂区和居民区。在超市的入口处,一幅“闭店在即,全场清仓售卖”的横幅悬挂在显眼的位置。超市内,大部分货架都已经被清空,剩下一些商品被分区摆放,以4.9折到7.9折不等的优惠力度清仓。一些货架上摆放着温馨告示:“新华都超市厦门杏林店因门店租赁合同到期,将于2022年7月10日停止营业。”现场,工作人员还在忙着整理准备退给厂家的商品。

超市工作人员:能退的就先退掉。(这个停业的通知是什么时候发出来的。)上个月。(六月份啊?)20几日吧。(那这家店就彻底关停了?)对。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家新华都已经在这里经营10年了,之前店里的生意都还不错,近两年开始走下坡路。

超市工作人员:那边开始修地铁就开始淡了,之前还可以,之前我们员工都挺多的,后面没有生意就变少了,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

市民:(您以前经常来这逛嘛?)经常啊,我听他们收银的说,以后不会在这弄超市了。

市民:很可惜,最好不要关,我们这边是属于工业区,就这么一家比较大的超市。

尽管还有消费者依依不舍,但闭店已经成了事实。近几年,大型商超闭店的事并不少见,背后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面对这样的现象,让人不禁想问,在外卖、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的冲击下,难道我们的生活真的不再需要大型超市了吗?

市民:现在逛超市的频率比以前少很多,因为现在很多东西网购比较方便点,以前会喜欢(去超市)走一走,逛一逛,现在就很少了。

市民:我很少逛超市,那您现在买一些生活用品怎么买?一般小店啊,那么多小店买。(小店指的是便利店?)对,便利店,方便嘛大型超市。

特区消费观察(二):实体零售行业如何自我“救赎”

在大型商超频现闭店潮的同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我们身边的便利店越开越多,甚至还有一些国际便利店品牌也在进驻厦门,让实体零售业的市场再次热闹起来。小小的便利店,真的能成为实体零售业的“救赎”之道吗?继续来看记者的观察。

中华城附近的这家便利店是去年12月开业,首日就收获了43.9万元的销售业绩,创造了他们品牌华东地区单店的销售记录。在大型商超被唱衰的当下,这家便利店的表现让人惊叹。开业大半年后,我们来店里打卡,虽然排队的热潮已经消散,但店内的客流量依旧不错。

品牌便利店店员 陈蔷薇:现在还是比较稳定,(日均)客流量一千人左右,每天都差不多,周末人会更多一点,我们家固定的客流还是很多的。

市民:种类虽然没有商超那么多,但还是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

游客:方便,我出来旅游的,我们一般没有什么特别想吃的,就回来便利店,吃的喝的都有。

市民:速食食品会比较多,我看B站上,抖音上很多探店,会把他们的便当作为主要产品在介绍。

记者 胡兰兰:显然这家便利店除了会抓住消费者的心,也非常懂得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胃”,冲着店里的食品来的顾客真的不少。我自己都没忍住买了好几款食品。而且,这里还有不少网红推荐款。像这样的经营之道,确实给店里带来了不小的流量。

记者从品牌方了解到,他们还将进一步扩大厦门门店的数量,计划到2030年,在厦门布局200家门店。

另外,记者也了解到,今年首次进入福建市场的另外一家品牌便利店罗森,也在厦门开了8家门店。一时间,厦门成为了这些品牌便利店的“必争之地”,而这份重视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厦门已经连续两年位居 “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全国第一。不管从营商环境、市场消费力等因素考量,厦门已经成为了便利店发展的一片沃土。背靠良好的市场,如何与消费者形成更好的“粘性”,更是便利店这类零售实体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厦门市网络零售业企业协会会长 张利:客户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但客户需求的表现方式,真的是一天一变。所以要研究客户,懂得客户的需求,时间要便利,距离要便利,离生活圈要近,商品要便利,便利店要有一个核心叫少而全,商品齐全,服务便利。

实体零售行业发展的此消彼长,是一种市场必然。不管是大型商超还是便利店,都面临着市场环境以及市民消费习惯,消费需求不断变化的挑战。我们也期待着,在新业态多样丰富的当下,传统的实体零售行业能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乘风破浪。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