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社工”职业会“热”下去吗?

厦视直播室 2022-05-05 21:26:23

2022-05-05 21:26:23

多地“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今日截止:报名人数有望再创新高 冷专业为何出现“考证热”?

其实近年来,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人数不断增多已是趋势,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以每年十几万人的数量逐年递增,2021年报考总人数更是超过80万人。社工考试为啥火了?社会工作到底是个什么工作?

近两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社工”一词逐渐被大众熟知,无论核酸检测、流调筛查还是物资配送与生活协调等,都离不开“社工”。但事实上,此“社工”或许并非彼社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张会平介绍,社工是指社会工作者,主要面向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等服务。除了民政工作领域,还大量分布在青少年事务、职工服务、禁毒戒毒等领域,日益成为服务人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有着本质区别。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 张会平 家庭访问,比如说孩子,孩子突然不去上学了,是为什么,居委会可能不会关心这样的问题,对吧。这个时候社工就要去做非常精准的,或者精细化的评估,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关系,然后还要去跟他学校老师去联系,所以它相当于一个桥梁,连接了居民和他生活的不同系统,可能学校系统,可能是医院系统,也可能是司法系统等等不同的系统。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目前全国共有73.7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而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工专业在招生中一直遇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 张会平:很多的大学生在他一入大学去报考专业的时候,他都不知道是什么,你怎么可能让他进入到这个专业。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跟这个就业前景。如果说与热门专业相比,他的就业的收入方面确实没有那么好。

那为何曾经的冷专业这两年在考证上热了起来呢?专家表示,一方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现有基层社会治理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 张会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连续六次提到了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这也说明这个社会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个专业的存在。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下沉。把社区的这个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化,然后专业化的发展起来,尤其是对于一老一小的人群,那么社会工作它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提高基层的治理与服务水平就需要更多人才从事社工工作,专家表示,“考证热”只是第一步,能否让专业人才真正从事相关岗位才是关键,这也需要社会更认可、岗位更多元、专业建设更与时俱进。

新闻观察:“社工”职业会“热”下去吗?

今年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成了一个热点,这好像有些出人意料。那么,现在看社工这样的职业热度会持续下去吗?你有何解读?

其实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的形成已经有年头了,只是以前我们比较少关注。今年之所以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成为热点,当然重要的原因是疫情。疫情发生之后,很多防控的要求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而很多人力都要投入沟通、协调、对接上。怎么让防控措施能落实到位又能让群众满意?这需要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法规细节、又能化解现实矛盾的社会工作者。而很多居委会人员和志愿者很难难承担起这样的任务。这个时候,这个社工的重要性才被社会所认知。

其实社会工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事关社会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我们以往的理解有一些偏差,认为就是一些做具体事务性的工作。其实,社工作为一项职业,它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要求。尤其重点方向是心理疏导和关系调适,这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还要有相关的法律、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特别是需要有正确的“三观”,这样才能给被服务的群众以有效的帮助。看看刚才提到的这几点,就是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很高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觉得,社工职业资格考试它只是一个入门的门槛,拥有了资格并不代表就是一个合格的社工。进入到这个职业,还需要倾注大量的热情、时间和精力,才可能不断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因此,我更希望人们对社工考证热能转化成对这个职业的再认识,从而带动一批有意愿有能力愿意为社会治理提供智慧的人群进入这个职业,让这个职业能真正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而不只是一阵风。

尽管出现考证热,但社工紧缺的事实/暂时还没有得到改变,以2020年的数据为例,2020年,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达66.9万人,但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到2020年,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是145万人,缺口近80万人。

厦门社工新规送出职业“大礼包”:提升职业安全感 稳定社工人才队伍

因此,为支持这个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通过各种奖励措施鼓励社会工作者考取职业水平证书,以此来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在厦门,市民政局曾对入选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给予10万元奖励;每两年评选10名厦门市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给予5万元奖励;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新聘用且就业一年的社会工作者,按资格证标准分别给予每人5000元、1万元、2万元一次性工作补贴。最近,市民政局又联合市财政局修订并印发了《厦门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操作规程》和《厦门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评估实施办法》两项新规,进一步提升社工职业安全感,稳定社工人才队伍。

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2015年开始,承接了思明区嘉莲街道的困境老人服务、社区书院运营等专业社工服务。嘉莲街道每年出资150万元,社工服务中心用这些费用聘用专业社工,并定期为辖区居民举办相关活动。此前,由于经费开支项目多,社工的待遇并不高,人员流动也较大。另外,由于街道和社工服务机构的购买合同是一年一签,这也降低了社工们对职业稳定性的安全感。不过,这样的情况即将改善。在新修订的《厦门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操作规程》中,提升了社工个人收入在项目总经费中的占比。

厦门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促进处二级主任科员 姚远强:在文件没有修订之前,对一个项目里面人员经费的比例,大概是在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六十五,这样的比例是相对低一点的。(修订后)在人员经费上要占到项目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十,而且要确保项目里面的人员经费,人均不低于厦门市上一年度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按照2020年度统计部门公布的标准是在(每年)十万元多一点。

新规还明确,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时,可签订最长3年的服务合同。这一变化不仅保障了社工项目的延续性,也提升了社工们的职业安全感。

厦门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促进处二级主任科员 姚远强:把以前的合同一年一签,改成一次可以签三年,如果三年合同期末,可以评估优秀的话,还可以按采购的相关规定,申请把这个合同延续,最长不超过三年。如果是这样子的话,理想状态,一个项目从签订之日起到项目结项,最长可以达到六年。

另外,新规还调整了第三方评估的频次,并规范评估流程,完善了相关奖惩机制。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市有119家社工机构,共1600多名专业社工在岗提供服务。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累计3.54亿元,实施项目1354个,在服务社区矫正对象、空巢老人、散居孤儿、残疾人、低保户、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培育居民参与意识、化解社区居民矛盾、增进社区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此次新规的修订是为了进一步保障社工服务项目的稳定性,同时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维护社工人才队伍的稳定。

新闻观察:“社工”职业会“热”下去吗?

我们看到现在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加大社工这个职业的支持力度,那么你如何看待它的职业前景?

刚才讲了,一个优秀的社工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经验,同时需要自我不断学习提升的。从现在的情况看,收入待遇方面一时还很难和他的付出成正比。因此,除了政府提供待遇保障之外,我们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对这个职业的社会评价上去,加大对优秀社工典型的宣传力度。也就是,要让社工这个职业不仅为人所知,更要为人所尊重。有了这方面的社会共识,这个职业的前景会非常光明。社会地位的提升也自然会带动收入待遇的水涨船高,也自然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会加入进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提升社会认知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先破除原先错误的认识。社会工作者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社会工作者更像是有需要群众的心理咨询者和规划引导者,他需要会倾听、分析和建议,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一点,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一定的威望。因此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创造出更多的通道让有这方面才能的人能顺利进入到这个职业中来,不断赋予社工这个职业更好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同时,也要有能进能出的机制,维护好这样的声誉和地位。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