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的“新职人”新经济新业态涌现 新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无论哪个行业的劳动者,都能通过实干创造一番业绩。眼下正值求职招聘的高峰期,新经济、新业态的涌现也催生出不少新职业。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发布56个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无人机驾驶员等新职业形态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那么,这些新职业到底“新”在哪里?真实的就业情况又如何呢?接下来,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先去认识两位“新职人”。
碳排放管理员:助力“双碳”目标落实的“环保管家”
罗浩然是中源能链科技的一名碳排放管理员,主要帮助客户企业进行碳排放管理。每周,他都要了解客户的碳排放配额量、履约量等情况,并到企业进行现场勘察,记录生产能耗、用电量等数据,为客户制定节能减排方案。然而,作为“碳圈”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罗浩然的新职业道路一开始并不顺利。
厦门中源能链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 罗浩然:我们当时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会很不适应,客户也是,包括我们自己也很多事情,所有东西都要从头开始摸索(很多企业)并没有专门的人员去负责(碳排放管理)这一块,所以你要去跟他解释碳资产的保值或增值服务,站在他的角度去帮他理解这个事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碳排放管理行业也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目前,罗浩然所在的中源能链科技公司有6名碳排放管理员,而厦门从事碳排放管理的企业不超过5家,罗浩然说,他看好这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碳管理的相关知识。
厦门中源能链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 罗浩然:这个行业也是基于这些国家(战略)的推动,包括一些大产业的建设,其实未来的发展还是潜力还是很大的,这个行业在我国还刚起步,所以我们未来的机会还有很多。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机器人的特殊“经纪人”
如今,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也应运而生,美亚柏科的陈振兴便是其中一位。在此之前,他从事的是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工作。职业“赛道”的转向,让他自身也要作出调整。相比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更加重视人机交互体验。陈振兴说,自己的角色就像机器人的“经纪人”,从前期的现场勘察,到中期的需求评审,再到后期的机器人部署,他都要全力保障产品的顺利落地。随着“场景定制化”成为趋势,如何满足客户不同的场景需求,也成为他每天需要思考的问题。
美亚柏科第二研究院取证中心机器人团队项目经理 陈振兴:我们必须得自己要努力点跟进点,要多学点东西,我开发一个东西,不局限于某一种语言某一种工具,我们想要的就是拓宽这种思维 抛开这些应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算法利用到我们机器人上。
新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方向。除了刚刚看到的“碳排放管理员”、“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等国家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还有大批未进入国家职业标准目录的新职业正在“破土而出”、走向成熟。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职业,企业对相关人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职业的发展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行业观察:电力市场化改革 催生电力交易人才需求
火炬新源电力科技是一家拥有配电网运营权的售电公司。企业负责人介绍,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交易不断完善,近期,他们正通过多种渠道招聘电力交易员。电力交易员主要负责撮合与实现电力供需双方之间的交易,这要求他们能够对市场价格走势作出正确预判。因此,除了专业背景,金融风险交易分析等能力也成为电力交易员的“标配”素质。
厦门火炬新源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施宇翔:电力市场化交易以后,它的电价会随着上游原材料(变动),比如说像现在以火电为主,煤炭的价格会影响到最终的电力市场的价格。从年初开始,(我们)每个月每周都要定期去跟踪所有代理电力用户的用电情况,然后再结合我们的系统,对他们的交易(综合)情况进行判断分析,从而制定交易策略,再去市场上进行交易。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未来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电力交易员这一新职业的发展前景将不可估量。
专家解读:新经济新业态涌现 新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折射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新职业中,既有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处于生产领域的职业,也有生活消费观念迭代催生的服务类职业。专家表示,这些新职业的产生,得益于新经济、新业态的培育和壮大。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 何燕珍:这些新的职业都是在新经济、新科技的背景之下产生的,因为现在我们都在讲互联网、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碳中和”等等,以及(和)我们现在要往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是相关联的。
当前,新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新职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也带动了就业观念的革新;另一方面,新职业涉及人才招聘、人才培养等多个环节,因此,如何让新职业驶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也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沛亚人力资源服务(厦门)有限公司总监 李健:(需要)社会共同力量来扶持和培养,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展开这方面的一些职位分析之后,组合成一些培养技能,还有(对)相关课程进行排列组合,培养一些急需的或者“卡脖子”瓶颈的这些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