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十六):一脉"香"传 袅袅青烟芬芳两岸

两岸新新闻 2021-01-29 22:22:38

2021-01-29 22:22:38

继续来看系列报道《根脉》。中国人祭祖祈福离不开手中一炷清香,因为古人相信,香自下而上升腾,是人与天地、与祖先沟通的媒介。随着大陆先民迁徙台湾,一缕缕清香飘过海峡,播衍信俗、接续根脉,而传统制香工艺也在岛内世代芬芳。29日,我们就带您闻"香"识两岸,解读中国人的香火记忆。

春节将至,制香人迎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节。作为永春林家香坊第四代传人,林文溪一天要完成数万支香。

挑选好的竹枝要先沾上清水打底,留出10厘米左右的香脚,沾水部分则产生天然的黏性,在匠人手中展开成扇形,再放入香粉中来回搓捻。香品的成败,全靠制香人的掌上功夫。

双手手掌抡香做圆形转动,使香粉均匀附着在香枝上,再用右臂弯搂住香枝,转动摩擦的切香过程,将多余的香料粉抖落,让每一支香更加圆润平整。

俗话说"香不晒不香",冬季里难得的大晴天,成千上万支香品,陈列在广场,接受阳光的曝晒,逐渐凝练稳固。

现场:永春篾香又名神香,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材配制,因其色泽鲜艳,香气持久而闻名于世。

宋元时期,以泉州为起点海上 丝绸之路日益兴盛,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使得大量香料在泉州进出,而永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物产资源,为制香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至此开启了永春的制香史。

福建省"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林文溪:我们永春香在永春的历史,光现在永春的记载里,就有300多年 ,这个就是手工的传承,一代传一代,我自己觉得很自豪,很高兴。

虽扎根山间,永春香依然向海而生。一束束篾香从这里出发,前往海内外的宫殿庙堂及寻常百姓家,为这座南方小县赢得了"中国香都"的美誉。制香工艺也随着先民的脚步,播衍到各地。 

明清时期,为躲避战乱饥荒,不少闽粤居民乘船横渡险恶的黑水沟,移居到台湾岛时,敬天法祖的人们手捧祖先牌位,持香向天默祷平安。

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陈耕:(台湾的香)基本上是闽南人带过去的,我知道的像龙海、南靖、漳浦,当时就有专门的人把制香的技艺,带到台南、台中、台北。

香火有继,情感仍在。焚香祭拜的习俗在台湾迅速传开,各地开始兴建庙宇,凝聚族群。袅袅青烟,不仅是对祖先的敬意,更寄托着游子的一份乡愁。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就曾返回祖籍地永春,提笔写下"一缕传千里,跨海来拜香"十个大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台商到永春收购香品,甚至在大陆兴办香厂。技艺精湛的林文溪就被台商聘请,前去传授技艺、研配香品,与台湾同道结下一段段香缘。

福建省"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林文溪:台湾爱好香的香客,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根香到三根香,在闲聊的时候,喝茶的时候,可以点一根香来"斗香"。

台湾制香业者 陈进兴:大家比来比去,看谁的味道好,制香这个行业,(两岸)同行不排斥,同行和同行之间可以聊天,可以摊开交流。

时至今日,台湾有多家香铺历史超过百年。 在台北市长安西路上的批发商圈中,就藏着一间老香铺,第三代制香师陈盈洲说,爷爷从清朝末年就开始制香,香谱上就有从大陆传来的古早"密码"。

台湾制香师 陈盈洲:我们香铺从清朝末年也就是1910年就创立了,我记得我爷爷他的手稿,上面写的全部都是,从大陆传过来商人所使用的苏州花码,所以我们不会去刻意隐藏,你有什么秘籍什么的,就算让你看到你也没办法看得懂。

手工香做法繁复,至少会用到十几种中药材,配比的精髓全在毫厘之间。为了调制出更沁人心脾的芬芳,陈盈洲探究不同配料的气味,还大量阅读相关古籍,体悟香道内涵。

台湾制香师 陈盈洲:最稀有的话一般应该就是沉香,在四库全书里面就记载了, 宋朝的时候一克沉香的价值,等于一克黄金的价值,早期都是皇室在使用, 沉香之所以会贵,而且日渐稀少的原因就是它生长来不及。

古法传承,亦能焕发新韵,两岸制香人不再局限于朝拜用香的传统思维,让香文化浸透生活点滴。林文溪花费七年,耗费数十吨香料,研制出环保的无烟香。陈盈洲在制香中加入养生概念,开发客制化香品。求索一支好香,融汇当下审美,桌上的一缕清香,唤醒了嗅觉,丰富了创意,在两岸绽放出独特魅力。

福建省"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林文溪:和看书一样,你看到一本好书绝对忘不了,闻到一根好香,走遍天涯再闻到这种味道,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台湾制香业者 陈进兴:只要有中国人在,香就不会老,香就不会断,香永远不会断。

淡淡幽香,芬芳两岸,飘荡在制香人指尖,印染在炎黄子孙心底;袅袅青烟,怀乡望祖,延续着血脉亲情,燃不尽香火记忆。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