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七):红厝无言 道尽两岸亲缘
继续来看系列报道《根脉》。闽南话把房子叫厝,闽南人用本地盛产的优质红壤土,烧制成红砖、红瓦,建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红砖厝,成为闽南传统的标志性建筑。台湾由于与闽南特殊的地缘关系,也保留有许多这样的建筑,尤其以金门最为集中。一抹砖红、两岸乡情,尽管时光流逝,但这些历经沧桑的红砖古厝,却始终牵动着两岸的情感记忆。
在金门岛西南隅的欧厝,红砖建筑群鳞次栉比,绯红的砖墙屋瓦、高翘的屋脊、精美的雕梁画栋、栩栩如生的砖石浮雕,行走其间,扑面而来的是原汁原味的闽南风情。
金门欧阳氏族人 欧阳金垵:欧厝的闽南式建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好处就是集中,整个大家庭集中,所以会有个聚落。
根据泉州蚶江镇的欧阳氏族谱记载,最早来到金门欧厝的是蚶江镇一个叫欧阳文卿的渔民。明代嘉靖年间,欧阳文卿驾竹筏出海捕鱼,因遇飓风漂泊到金门,登岸避难,之后就留在这里垦殖定居。
金门欧阳氏族人 欧阳金垵:文卿公从蚶江来了以后有五房,第五房到了澎湖,四房都在欧厝这边。
此后,欧阳氏族人世代守在金门发展,欧厝聚落的规模也逐渐扩大,聚落巷道相通,呈棋盘式配置,风格上完全承袭了福建漳、泉样式。
金门欧阳氏族人 欧阳金垵:我们一开始其实是在南方,我们叫下乡,后来才往北叫顶乡,虽然是上下乡,但我们都是一样的,以前我们人口最兴旺的时候,人口很多将近一百多户。
虽然在金门欧厝落叶生根已经有4百多年,但居住在红砖古厝中的欧阳氏族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这个根就在距离金门岛东北方40多公里的泉州蚶江镇。走进蚶江欧阳氏家庙,门楣窗框镌花刻鸟,砖木墙石巧饰浮雕,也和与金门欧厝隔海相应,印证着两岸建筑根脉相连。
石狮蚶江欧阳氏族人 欧阳聪伟:这边(闽南地区)早期建的房子都是用红砖,然后有燕尾脊,这是我们闽南的一个特色,所以我们这边的人迁徙到对岸也按照这个特色来盖房子,红色代表吉利,大吉大利的意思,这样一个风俗习惯就流传下来。
历经600多年的沧桑,虽然已结丝落尘、泥皮斑驳,但蚶江欧阳家庙一直见证着两岸欧阳族人的情感凝结。多年来,泉州与金门欧阳氏一直保持联系,随着"小三通"的开通,双方的交流更是热络。2007年12月1日,金门以及台湾本岛各地的欧阳氏宗亲首次组团跨海前来泉州蚶江寻根谒祖,在家庙中共叙亲缘。双方还群策群力,共同维修家庙,守护这抹古朴的红色。
金门欧阳氏族人 欧阳金垵:聚集在一起有100多桌,大家非常热闹。
石狮蚶江欧阳氏族人 欧阳宗田:金门的宗亲都出钱来助力,他们有这份责任,每次都来帮忙。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古往今来,多少闽南子弟在红砖古厝里接受人生的启蒙,又从这里出发,在不同的地方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那一条条凌空疾返的"双燕归脊",也寄托着外出游子的乡思。
厦金红砖建筑联合申遗推动人 朱奖怀:要为他们留住乡愁,让他们到了家乡以后,能够看到他们的文脉留在这。
在金门,至今遗存2600多幢红砖古厝,当年在建造时,有许多材料皆运自福建的漳州和泉州,甚至连设计也是由闽南师傅一手包办。古厝静默无言,却道出了一方土地的沿革和变迁,也见证着两岸的特殊地缘、文缘。保护红砖古厝,成为了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010年,两岸80多位专家齐聚泉州,达成了共同为红砖建筑申报世遗的共识。
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已将闽南红砖建筑群作为厦门和南安联合申报的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0年1月,厦门民盟界别活动小组在厦门两会期间,再次提案《关于推动厦金红砖建筑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厦门与金门联合申遗,加强对闽南红砖建筑的保护。
厦金红砖建筑联合申遗推动人 朱奖怀:金门的红砖古民居有一整套的保护措施,他们从保留、保护、合理利用整个链条都有学者在专门研究,红砖古厝首先是保护,把文脉保护下来,全社会对文化遗产有一个共同责任也要形成共识,唯有这样子我们这份遗产,才能真正保留下来很好地传给子孙后代。
红砖古厝,一首砖砌的史诗,穿古越今,经百年风雨历练,气势依然。厝,见证了两岸的根脉传承,也守护着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