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六):百年歌仔戏 并蒂开两岸

两岸新新闻 2021-01-06 22:16:26

2021-01-06 22:16:26

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把漳州芗江一带的锦歌等曲艺说唱带到台湾,久而久之,锦歌调子与台湾当地的"歌仔阵"相结合,形成了"歌仔戏"。在歌仔戏悲欢离合的剧情中,浸润着海峡两岸血脉交融的生命史。今天(6日)我们带您走进歌仔戏的前世今生,听听戏里戏外的两岸情。

浓郁的乡土特色,唱不尽的民间故事,歌仔戏是台湾第一大戏,也是全国300多个地方戏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剧种。三百年间,它从海峡的这头唱到那头,也在两岸民间传递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人情事理。

国家一级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项目省级传承人 庄海蓉: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地方的一个剧种,是同根同源的一个剧种。

虽然扎根台湾,歌仔戏传承的却是锦歌、车鼓、采茶等闽南民间戏曲歌舞,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同样分生旦净末丑,服装、道具、舞台陈设也和大陆传统戏曲十分接近。

一级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项目省级传承人 庄海蓉:像我们现在演出,我们现在歌子戏为什么能跟台湾合作,就是因为我们所唱的曲牌,我们所创作的整个歌仔戏的音乐,它实际上都是一样的,讲的话也都是一样的。

1990年,台湾家喻户晓的歌仔戏明星廖琼枝来到厦门,参加两岸歌仔戏的学术交流。四十年的分割,一个调子就搭上了。

从隔空观摩到当面切磋,歌仔戏的发展史就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2010年,海峡两岸首度全面合作创作演出的歌仔戏剧目《蝴蝶之恋**,应邀赴台巡演,场场爆满。

《蝴蝶之恋》,开创了60年来两岸歌仔戏剧团共演一台戏的先河。从创作、首排到一次次修改,歌仔戏艺术家成为往来两岸的常客。《蝴蝶之恋*男主角台湾演员唐美云说,从小三通到两岸直航,自己也记不清来厦门多少次了,从刚开始两岸演员相互磨合,到如今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就知道对方心里所想、动作所及;舞台上表演如行云流水,私下生活如亲人密友一般。

《蝴蝶之恋》演员 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负责人 唐美云:是真正的就是一个"破冰"的合作,是真正的落实合作,不再只是互相观摩,还是研讨会,共同创作,所以呢我们就积极地,安排到台湾来演出,这是一件大事,就是对于艺文圈而言。

初试啼声即一鸣惊人,唐美云、庄海蓉等一众演员决定不计成本、不畏艰辛跨海演出,回馈两岸戏迷。2012年9月,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等三个厦门地方戏剧团前往台湾南部,开启第一次的"乡音之旅"巡回演出,50多场巡演让两岸文化交流成果惠及岛内基层民众。

国家一级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项目省级传承人 庄海蓉:台南(民众)可能对大陆不是很熟悉,而且还是有一种排斥,可是当我们演出的时候,所有的观众傻了,他说这就是他们台湾最早,他们老艺人的那种表演形式,他觉得这个是非常赞的,是他们以前小的时候,跟着阿公阿妈看的戏,就是这样子的歌仔戏。

国家一级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项目省级传承人 苏燕蓉:文化的交流也是一种碰撞,也是一种互通有无,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

两岸歌仔戏枝相连、根相通,但在长期演变中,发展出各自的特色,两岸演员跨海传戏,在互动中借鉴;两岸歌仔戏剧团还携手培训青年演员,栽培传承歌仔戏的"种苗"。

《蝴蝶之恋》演员 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负责人 唐美云:我们还有跟(厦门歌仔戏剧团)结合办冬令营,交换学生 去那边然后学习,就是一个冬令营的概念,在一个星期十天以内,我们大概可能学了几个折子戏,到最后的时候还是有成果发表,互相交流。

国家一级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歌仔戏项目省级传承人 庄海蓉:两岸的歌仔戏人都来共同去找出一条路,怎么样让剧种更广地去宣传,更好地去推广,更好地传承下去,我觉得是两岸人民共同所希望跟必须要做的一个使命。

台湾明华园当家小生 孙翠凤:我们这些老师会退下来,你们这些年轻人一定要站上去,我们的歌仔戏才可以万年久远。

同根同源、同腔同调,两岸歌仔戏好似同枝双生的并蒂之花,根植于深厚的戏曲土壤,在两岸艺术家的共同滋养下,绽放华彩,吐露芬芳。跨海而生的剧种,从海峡这头唱到那头,抚慰了乡愁,温暖了时光。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