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十一):纸短情长 两岸匠人心手相通

两岸新新闻 2021-01-16 22:46:15

2021-01-16 22:46:15

有一种纸,传承千年,不蛀不腐,使得古籍善本、书画珍品得以千古流传,它就是被誉为"千年寿纸"的宣纸。独特的品质使得宣纸和艺术共生、和文化共存。如今,古法宣纸制作技艺仍在海峡两岸世代相传,两岸匠人用手心的温度,绵延着中华传统文化,也牵起了一纸情缘。

皖南泾县,是宣纸的故乡。这座南方小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然而从一棵树到纸张的蜕变,仍需千锤百炼:日光漂白、自然天成,用沙田稻草和青檀皮调制成的混合浆料,经捞纸、烘纸、剪纸等程序包装成品,总共108道工序,自然的鬼斧和古法的工艺,共同塑造了这一纸瑰宝。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文创发展促进会执行总顾问 孙迪:我们皮料的处理,放在山坡上面,日晒雨淋要一年的时间,它通过自然的光线、自然的水质氧化,它就起到一个漂白的作用,它可以增长纸的寿命,它的色泽都是很自然的。

古法宣纸的制作工艺已在泾县延续了1000多年,匠人们世代相传,手心的温度赋予了宣纸轻如蝉翼、抖似细绸的特质。印刷工人出身的孙迪钟情于宣纸文化,一头扎进宣纸坊30多年,孙迪沉迷于古法但不固守古法,他结合老本行,把历史照片、资料、古籍善本等印在宣纸上,拓展了宣纸的使用范畴,做活了一纸文章。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文创发展促进会执行总顾问 孙迪:老祖宗传下来的,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承到现在,随着时代的不一样,手工纸的材料也在变化,我们后人在不断总结创新。

以纸为媒,以墨会友,孙迪还促成了一段两岸缘。2019年7月,他作为中华文创发展促进会执行总顾问,策划并发起了两岸艺术家共赴安徽黄山采风的活动,墨韵飞扬,气势溢秀,眼前这幅12尺长画作《江山如此多娇》由海峡两岸18位艺术家共同绘制,他们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深情,被定格在了一张宣纸上。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文创发展促进会执行总顾问 孙迪:大家共同交流,到大陆来采访,共同来创作,共同体验,让更多的台湾艺术家跟年轻人能够了解宣纸文化。

一方素纸薄,两岸情谊深。多年来,孙迪经常赴台湾考察、办展,足迹几乎踏遍台湾所有的造纸工厂。终于,他在台湾南投找到与大陆相似的古老造纸技法。

南投县埔里镇,风光清丽。这里的水质澄澈、含铁量少,适合制造宣纸、棉纸等高级手工纸。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埔里的造纸厂达到了近五十家,而且规模还都不小,产品既内销台湾全岛,也外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供不应求,盛极一时,古老的手工造纸技艺仍在这里世代流传。

台湾造纸师傅:以前的古法就传下来的,但是所用的原料就有些差异,当地有的东西取材于这边,捞纸烘纸这些工序(和大陆)都是一样的。

黄焕彰子承父业,传承古法宣纸技艺。如今,埔里镇造纸业日渐式微,父亲经营了三十多年的纸厂多次面临关张危机。黄焕彰努力寻找破解之路,历经无数次试验,他发现,当地盛产的茭白笋的笋壳也可以用来制作宣纸,在保证品质的同时,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

台湾造纸师傅:茭白笋壳是我们埔里的特色,它的壳拿来做纸的话,纸不会容易变黄,吸墨性变好。

台湾南投广兴纸寮负责人 古法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 黄焕彰:大家都很辛苦,因为现在的趋势,这个行业怎么继续保存下来,是我每天在思考,每天在奋斗的一个目标。

新一代纸匠决心走出一条新路。1995年,黄焕彰毅然转型,将手工造纸与旅游观光、造纸文化、造纸教育相结合,开创了纸产业文化馆。在这里,游客可以亲手实践捞纸、压纸等传统工艺。手作的乐趣、悠久的历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湾年轻人来解码宣纸文化。

台湾学生:前后左右(摇摆)让水滴均匀,我原本想说把竹帘放下去就好,没想到还有这些步骤。

做活宣纸,还要做活宣纸文化,孙迪和黄焕彰心照不宣。他们还有一个约定:把泾县的青檀树皮带到埔里的造纸厂,用大陆的原料、台湾的水,共同的古法技艺,联袂打造两岸的宣纸。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员 中华文创发展促进会执行总顾问 孙迪:通过两岸这样的一种合作,能够充分把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手工造纸技术,通过两岸不同的技艺,不同的手法处理,我们怎么去融合。

台湾南投广兴纸寮负责人 古法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人 黄焕彰:不管这个纸张是辗转好几千年来到台湾,或者这个纸张用了不同原料,这个心我们永远留着。

时光洗练,古法宣纸愈加纯净;纸短情长,两岸匠人心手相通。一张张宣纸,饱蘸中华文化,承载民族记忆,铺开了两岸中国人的精神画卷。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