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厦门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环境准入集成改革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厦视新闻 2025-01-06 19:41:11

2025-01-06 19:41:11

厦门市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优先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此次厦门在全国推广的13项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中,包含社会事业和空间治理的4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聚焦就业、医疗、生态环境这些百姓关切的焦点,我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环境准入集成改革 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厦门更生态更宜居。我市在全国首创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的环境准入集成改革,通过建设“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系统平台,融入产业布局及生态环境,汇聚239个要素图层、437个行业和10万条的准入条件,形成分区管控智慧内核,实现建设项目“照单准入”。(包装)通过分区管控应用系统,企业在厦门自主研判选址避免盲目投资,完成11501个项目选址准入智能研判,指导10112个项目优化选址布局或调整工艺,已累计避免无效投资8.4亿元。

在此基础上,我市不断勇闯改革“深水区”,在全国率先启动排污权交易与排污许可制度的深度衔接,实施排污监管全链条集成创新。得益于这一改革将环评、排污权、排污许可“三证合一”,太古起落架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在申请褪漆工艺项目时,因其环境准入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就不用再单独办理环评、排污权等手续,而是将环境管理要求直接登载在排污许可证上。

厦门太古起落架维修服务有限公司环保部经理 陈海鹰:本来我们走这三个程序的话,可能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现在以更新排污许可证的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了我们审批的时间原来大概五六万的费用,现在这笔费用也完全可以省下来。

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 詹源:我们是把入河入海排污口的审批,然后和环评排污权排污许可五个事项进行一个全面的融合,这样横向就能够实现入河入海排污口审批与环评的多评合一,那纵向又能够实现环评排污权排污许可的一证统管建设项目,它可以实现一次申请、多项办结。

改革实施以来,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时限大幅缩短、执法监管更加高效精准:单个项目申请材料由15项减少为5项并由系统自动生成,审批时限缩减70至124个工作日,每件节约第三方服务费用1.5万元至82万元。截至2024年年底,超过2800个项目受益,累计节约审批时限8.4万个工作日,节省费用超亿元。

就业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 群众办事更便捷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在市人社局与市数据管理局的共同推动下,厦门率先在全国创新实行就业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整合社会保险、公积金等民生事项,推出企业招录员工、企业职工退休、申领社会保障卡等11个“一件事”,为群众、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就业服务。

面对传统人社服务模式存在的办事流程繁琐、材料重复提交、审批周期长等问题,市人社局与市数据管理局紧密协作,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社服务全生命周期的“一件事”服务模式。

市人社局审批服务处处长 宋峰松:我们主要通过优化再造审批流程,精简申办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在“退休”一件事,全国率先创新“双确认”便民服务同时开展“人社快办”行动,对办事流程实施再造,强化数据共享、证照互认 探索“在职转退休”等一件事审批服务“免申即办”全程“零材料”“零跑动”

这一模式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业务,办事群众只需要提供一次信息、填一张表,提交一套材料就能办理多个事项。相比改革前,减少提交69%的材料,办理时间缩短近80%。与此同时,98%的业务实现“网上办、一趟不用跑”,其中74%的业务可以当场完成。

医疗费用按分值付费 提升群众获得感

在看病就医方面,我市积极推动“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制度创新,率先实行门诊“医疗服务能力分值法”,以分值量化医务劳动价值,实现精准支付,并率先实现住院按病种分值付费全覆盖,实现由过程付费、数量付费向结果付费、质量付费转变。改革实施以来,住院患者例均费用下降5.1%,个人自付比例下降2.2%,平均住院天数下降1天。医疗费用低了,百姓满意度、获得感大大提升。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