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跑路”事件屡禁不止 根源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监管
今天我们来关注一个老话题,如今突然暴雷跑路的教培机构可是屡见不鲜了,仅是今年以来,我们栏目就陆续关注了金宝贝、亲亲袋鼠等早教机构关门停业的事情,最近,我市又有一家培训机构“三二一启萌”宣布关门停业,这家机构在厦门共有三个门店,涉及学员约500人。
8月28日,记者在位于罗宾森广场二楼的三二一启萌门店看到,大门已经拉下了卷闸,小门也被锁了起来,店内关着灯,店门口聚集了几位被欠款的家长。
家长:8月27日老师在群里面发消息通知大家,老板走掉了,他们联系不到,让我们一起跟他们维权。
三二一启萌是2017年成立的一家语言类儿童教育机构,在厦门有三个门店,分别位于罗宾森购物广场、嘉禾路北方大厦和会展天虹,目前三家店已全部停止经营。家长们介绍,今年春节前后,三二一启萌三个门店统一更换了一大批老师,当时负责人说是要提高师资力量,并且在春节后到暑假期间,连续举办多次促销活动,售卖了一大批“课包”。很多家长购买了课包后,甚至还没开卡,就遇到了关门停业。除家长外,部分在机构上课的老师也被拖欠多个月的工资。
那么为什么该培训机构会突然关门呢,机构的实际负责人陈某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机构学生出勤率降低,部分学员流失,续课速度变慢,利润越来越少。
三二一启萌实际负责人 陈某:(今年)业绩平均大概在10万元出头,相对好一点7月份大概在19万元,今年是持续在亏损 三家校区(成本)平均在40万元左右。
陈某表示,今年以来他已经融资四次,但8月外部资金没有输入,导致现金流断裂。按照陈某的统计,目前三家门店学员共计500人左右,所欠课时费大约250万元。停止经营后,他也在寻找其他机构,看是否有机构愿意接收学员转课,同时接受了主管部门——思明区文旅局的约谈,并将账务等经营数据交给了执法部门,目前正在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寻找后续解决方案。
思明区文旅局也表示,正在积极联系其他培训机构,希望能促成转课事宜,妥善解决家长们的诉求。
【辅导机构“秦汉胡同”全国多地门店“一夜关闭”】
不仅是厦门,全国教培机构的暴雷事件这几年也是频繁出现,也就在最近,全国相对有名的文化艺术辅导机构“秦汉胡同”在全国多地的门店也突然关门,值得注意的是,“秦汉胡同”此前声称,他们与银行有资金监管账户合作,钱在监管账户里,家长完全可以放心,这一保证也成为推销课程时的卖点,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监管账户里面的钱能拿回来吗?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吗?我们接着来看。
近日,记者在“秦汉胡同”的上海分馆看到该馆大门紧闭,有家长前来查看情况。
家长:我们孩子现在是在上海普陀区中环百联那个秦汉胡同校区上课,因为我刚刚帮他充好钱,大概还有202节课时吧,将近大概23000多元,现在我们百联那边的家长群里面看到,好像跟我(一样)两百节课是蛮多的。
多位家长都向记者反映,买课时,销售人员介绍所有的学费都打入了银行的监管账户,学费有保障,现在机构停业,那么账户里的钱能退还给家长吗?
家长 刘女士:我把这个钱是转给他(秦汉胡同)当时的业务员,业务员再给我存到他们对公账号里边去的,店长说没问题,放心交。因为他说有监管账号,但现在去找(文旅局)说没有监管,这个钱就好像拿不出来一样。
2021年,上海市培训协会公布了一份“探索实施银行定期划扣机制的培训机构与商业银行名单”,称“为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预付的培训资金由商业银行直接收取、保管。银行按照与消费者及培训机构的合同约定,将培训资金定期划扣至培训机构,消费者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要求商业银行停止后续培训资金的划扣。”根据名单和家长提供的合同,“秦汉胡同”分别与光大银行以及上海银行闵行支行签订了预收资金监管服务合作协议,然而记者咨询两家银行后发现,所谓的监管账户其实并未建立。
上海银行闵行支行工作人员:我们其实没有跟他(秦汉胡同)有过三方监管账户的,那个时候可能大家都是先签框架协议,试点一下,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系统没有上线,我们也并不能去跟家长们对接到信息,所以这个事情并没有推行下去。
上海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提醒,即使这一协议没有撤回,仅凭框架协议是无法达到监管资金目的,还需要消费者、培训机构与银行签署三方协议,并上线相关监管系统,才能达到监管目的。
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对“秦汉胡同”宣传自己有监管账户的情况并不了解。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秦汉胡同”在北京的多个分校的确开设了监管账户,但用了一两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该工作人员表示,机构不使用监管账户,他们并没有执法权。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确实处罚不了,因为配套的处罚文件现在还没审批出来,确实没有执法权,我们虽然有执法队,但是他们的‘执法仪器’里,确实没有能处罚艺术培训这一项。
【新闻观察:“跑路”事件屡禁不止 根源在于没有强有力的监管】
近年来,各种教培机构,甚至什么健身房、美容机构等提供预付费服务的商家跑路,让不少消费者的充值打了水漂。相关主管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对策,但为什么这类情况仍然接连不断的发生?对此,你有哪些观察?
我认为,这类事件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所谓的监管账户没能起到应有作用。每每遇到预付费服务的监管,到底谁来管?谁主管?一直以来都会出现各部门之间的踢皮球。我认为,根源都在于没有全国性的,强有力的法规来明确监管职责,往往是多头管理。就拿教育培训机构为例,教育局负责学科类培训、文旅局负责文化艺术类培训、体育局负责体育类培训、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科技类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劳动技能类培训,不同部门的执法力量、职能又各不相同。很多的培训存在边界不明晰,一出事情,各部门都不想管。
比如刚才的新闻案例当中,秦汉胡同的招生宣传明确,自己与银行签订预收资金监管服务合作协议,而且还有合同,另外,还有协会的官方名单,到这里,我相信消费者一定是相信预付款是安全的,但实际情况却没有?直到东窗事发,银行才来撇清关系,要么说只参与前期工作,为达成合作,要么说只是签署框架性协议,后续没有进一步合作。可是这样的操作却实实在在地达到了欺骗消费者的目的。那么这责任该由谁担?机构负责人还是银行?目前竟然连主管部门都无从下手,重点是这样的问题还存在那么久了。实在让人不免气愤。我想要解决预付费的问题,根源就是要守住消费者预交资金的安全问题,确实还是要加强立法,要明确监管部门。明确你由哪个部门来管?怎么去管?赋予他哪样的监管职责?只有明确了监管部门,明确了监管职责,那么这种预付费的日常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另外,要有严厉的处罚,或许才会让培训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置于整个社会的有效监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