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华章|为一个展奔赴一座城,暑期博物馆迎来“泼天流量”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此生必看的大展,错过遗憾终生。”热浪滚滚的三伏天,南京博物院的“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厅里观众扎堆。
不止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全国各大热门场馆一票难求。
“泼天流量”“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泼天流量
“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南京博物院去了,六朝博物馆的网红落地窗打卡了,今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南京城墙博物馆逛了……博物馆成了当下无数人的心头好,“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成为人们出游新现象。
南京博物院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在听完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代表讲述后表示,“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
这个夏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28名师生来到南京,在“很有看头”的博物馆里调研学习,他们感受到了南京文博场馆的“热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大三学子赵一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南京真的是一座立体多元的城市,博物馆“馆”够,六朝博物馆古老又时尚,南京博物院文脉悠远,尤其“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大展,故宫博物院的和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都来了,特别震撼。“展厅里人好多,有乘高铁来的,有坐飞机来的,不少人是二刷三刷。”
南京博物院“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大展现场
不仅南京博物院迎来暑期客流高峰,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都迎来了“泼天流量”。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一个月内20万张门票抢购一空、预约全满;苏州博物馆7月两馆共接待观众58.8万多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平均每天接待5万多人次;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都是人……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看来,博物馆里一眼千年,“到博物馆去”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科技赋能
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这是当下各大博物馆都在思考和践行的事情。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游人如织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即网红,目前已接待观众超930万人次。数字科技赋能是这座年轻博物馆吸引观众的秘籍之一。从一楼到三楼,各年龄段的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沉浸式展览。“5G 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裸眼3D技术营造出沉浸式奇妙之旅。短短5分钟一镜穿越,“打卡”17 座运河城市美景;“运河上的舟楫”,观众可以进到沙飞船内,站在甲板上,观看古代运河360°环幕视频……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也表示,“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使得博物馆用更多的展陈方式满足公众的需求。“故宫、国博、上博、苏博、河南博物院、陕历博等都推出了数字化产品。相比于线下的实体展览,数字展可以叠加更多的信息。”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我在陕历博办展览”平台,为观众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邀请他们按照自己对文物的理解策展,创造属于自己的展示空间,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馆藏千秋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
2017年4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汉代文化博物馆,这座藏在小县城、不起眼的博物馆拥有国家一级文物21件。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的大客流
今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半年不到,已累计接待观众90余万人次。
殷墟博物馆新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表示,持续火热的流量密码在于殷墟博物馆自身的独特魅力,“新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3/4以上的珍贵文物为首次亮相;而由何镜堂院士担纲设计的博物馆建筑充分吸纳了商文明的代表元素,风格庄重、大气,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也是很多观众打卡的重要对象。”
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甲骨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运城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今年暑假,它也是网红打卡点。行走在运城博物馆里,似乎能看到悠长的历史长河在眼前流淌而过。
交流互鉴
不出国门,看遍全世界
博物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2016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时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国内各大博物馆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交流展览越来越多。伴随交流得越来越频繁,博物馆迷们不用出国就能看遍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世界文明”系列大展“文明的眼睛——百件文物说叙利亚万年历史”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展出;汇聚来自希腊境内14家文博机构,共计270件/套展品的“爱琴海的荣耀:古希腊文明特展”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汇聚了788件古埃及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95%以上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展览精心布置了古埃及和中国两个古老文明间的“对话”,在展厅中,观众不仅能看到古埃及的书吏,还能看到清朝金史学家把玩和研究的物件。策展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介绍,之所以这样安排,有利于古文明之间的研究比较,“把文明互鉴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得更扎实更有意义。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滋养人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