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社工是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
“火”起来的社工:报考人数创新高 厦门社工考证热持续升温
并非新职业的社工,怎么会突然“火”起来,成为新热门呢?在我们身边,社工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冯珊萍是欣立社工服务中心的一名中级社会工作师。3年前, 让 她放弃企业工作切换跑道进入社工行业 的动机 ,源于一位社工朋友对自己处理家庭事务时的帮助。冯珊萍发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与自己非常契合。2021年,她便自学课程,开启了自己的社工考证之旅。
欣立社工服务中心 社工、中级社会工作师 冯珊萍:特别是这两年,我发现我周围的闺蜜,还有朋友、亲戚,他们都一直来咨询我,说社工证还不错,挺好的,问我怎么考?我一直给他们指导,而且在去年考试工作过程中,我也带了一批人来考,通过率还蛮高的。
作为一家为青少年家庭、村居基层治理、职企发展、禁毒戒毒提供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欣立社工服务中心目前共有社工83名,持证比例达71%。而在2024年度社工职业水平考试中,机构内共有14名社工顺利通过考试。
欣立社工服务中心督导主任、中级社会工作师 吴莲芳:我们社工行业本身也发展了10多年,对这个行业大家的认知度也有所提高,所以我们服务的人群,包括周边的一些群众,他们也了解到社工(行业)。我们政府也制定了很多的一些政策,尤其是厦门这一类的激励机制,就更加具有诱惑力跟吸引力。
伴随城市化、老龄化而来的社区治理、养老等问题日益凸显,对社工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同时,政府也在不断推动社工普及,加大购买服务力度。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呈逐年大幅增长的态势。目前,厦门市有超1.4万名持证社会工作者,占全省的26%,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人数达27.42人,居全省首位。
社区是我市持证社会工作者就业的主要领域。在金安社区,(标2)单亲妈妈龙女士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只能靠打零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社区网格员联合社工一起上门了解情况,积极协助龙女士申请生活补助,还安排她来参加 社区举办的技能培训课程 。现如今,两个孩子长大了,龙女士也被推荐到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生活不断向好。 社区网格员林燕告诉记者,大多数困难群体,面对社区的关怀,会表现出缺乏信任的态度,这也增加了沟通帮扶的难度。2017年,她考取了助理社会工作师,不仅掌握了倾听和沟通的技巧,还在实践中打开了服务居民的新思路。
金安社区网格员、助理社会工作师 林燕:原来在没有考社工证之前,我们就只是比较单一地帮他们申请相关的补助,没有办法设身处地去了解到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经过一些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后,我们就掌握了一些沟通和倾听技巧,也结合一些学习帮扶的方法,再链接到一些其他资源,这些融合在一起,去对应提供帮助。
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考证学习专业的社工知识,社区工作者正在逐步提升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面对社会救助工作,社区工作者可以更综合全面地考量评估人的劳动能力、家庭结构的等方面因素,导入一些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自我造血”,真正走出困境。目前,金安社区的持证社工比例超过90%,通过引入“社区+社工+志愿者”模式,社区与专业社工机构联合开展了困境儿童服务、家庭教育等一批社区服务项目,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金安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中级社会工作师 徐姣:我们持证了之后,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是有一些方法的有时候要借助个案的工作方法,(或者)通过群体性的小组探讨来解决。另外有一些特殊的家庭,面对“一老一小”的一些服务,我们在具体介入的时候,工作方法又是不一样的。持证上岗,我们居民也会觉得是专业的社工,对我们的信任度也更加高了。
“火”起来的社工:聚焦重点领域 培养社工人才
刚刚新闻中提到,社区是当前社工就业的主要领域,换句话说就是,社工目前主要在社区工作,这也是很多人把社工 等同于 社区工作者的原因之一。然而,社工能大显身手的舞台远不止于社区,社工也需要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考证持续“升温”之下,厦门正积极拓展思路,培育行业发展土壤,聚焦“一老一小”、医疗、学校等重点领域,搭建更多平台助力社工群体快速成长。
2018年,厦门弘爱医院成立之初,整建制的医院社工部也随之设立,为患者提供除医疗技术服务以外的心理调节、社会适应等人文关怀。在弘爱妇产医院,记者见到了刚出生11天的小朋友早早。早早是一名早产儿,刚出生时只有956克,家里经济状况也比较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医院的医务社工定期到病房探望,了解孩子的生长情况,提供所需的生活用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早早现在已经长到一公斤,还会睁眼笑了。
厦门弘爱医院医务社工部高级专业经理、中级社会工作师 袁瑞:在医院期间妈妈刚刚生产完之后,她有很多情绪,内疚、自责、无助,不知道要怎么办。我们就为她提供情绪支持,鼓励她,帮她一起做出最适合这个孩子的选择。
医务社工告诉记者,许多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会不好意思向医生询问,以至于对诊疗方案出现理解误区。这时,医务社工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中及时察觉这些心理,并及时转达给医生护士,搭建起医患间的沟通桥梁。
厦门弘爱医院医务社工部主任 王玉:上次发现了一个烫伤患儿的父母,要利用头皮来做大腿的植皮的时候,认为头皮摘取了会不会就没有头发了?这是他最担忧的事情,他可能会因此放弃治疗的黄金窗口期。我们及时地发现了这个问题,跟医生团队一起开家庭会议,给患者家属去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目前,弘爱医院社工部共有5名专职人员,包括1名心理治疗师和4名医务社工。面对每天大量的患者需求,现有的社工力量明显供不应求。 如何进一步充实专业社工人才队伍,让专业社工“留下来、做得好、干得久”,打造高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体系、人才培育和政策发放补贴、推动各类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等方式,不断完善社工人才职业道路规划、落实薪酬待遇保障、肯定社工职业价值。近5年来,全市各级投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资金总量达3.62亿元,实施项目近1300个,服务惠及500多万人次。此外, 我市还积极探索本土督导培养模式,通过“课程培训+实务陪伴”相结合的形式,实施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培养项目,定期选拔、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目前已培养了82名督导者。
开心社工服务中心创始人、高级社会工作师 韩秀云:比如说(助理社会工作师工作)满一年就5000块钱的补贴,市级、区级都有不同社会工作的资深人才补贴,社会工作的优秀人才补贴等等的,甚至还有一些住房的优惠政策,我去年很荣幸拿到了第一笔奖金是8万块钱。
记者从市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接下来,我市将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体系,逐渐形成集人才管理、使用、评价、激励等一整套完备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好现有专家库、人才库,搭建平台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交流交往、评选表彰、参政议政;聚焦基层社会治理需求,探索“社工+志愿”联动融合机制,加大志愿服务骨干和队伍培育力度,更好地服务“一老一小”、医疗、学校等领域。
集美大学法律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巨东红:首先要有政策的支持,把它作为重要的人才队伍建设。不论是从专业发展方面、岗位设置方面,包括从薪酬方面,我想都可以有一些的政策来支持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行业应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边去设置岗位、去开发岗位,让大家有更加广阔的前景。社会工作者自己要去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叫作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从这个专业方面、从价值观方面,包括文书能力,应该要去做努力。
【新闻观察:社工是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
今年的全国社工职业资格考试,不光是我们厦门,全国的报考人数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同比涨幅高达26%。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报考“社工证”?我们厦门要想留住更多社工人才,还能做些什么?
(1)从刚刚的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工是一个以助人为目的的职业,需要对其工作对象所遭遇的困难提供援助。而在助人的过程中,社工需要具备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各种问题。正因为如此,社工正在成为服务保障民生、加强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社会各界对于社工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比如我们厦门,已经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厦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厦门人才中长期发展计划等重点工作规划, 逐步建立了以综合政策规划为引领、专项政策为配套的系统性政策体系。好的政策自然会释放出强劲的吸引力,我想这就是越来越多人报考“社工证”的原因。
(2)想要持续释放社工报考“热”效应,关键是要让从业人员“有奔头、有干头”,相应的福利待遇、政策保障自然是不可或缺,还有一个不可或缺,我这里想重点来说说,那就是发展空间。为什么很多人会把社工当作社区工作者,就是因为当前社工的就业场景主要以社区为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一的。我觉得,各领域社工服务需求和岗位还有待充分开发。我查找了相关资料了解到,除了社区外,目前我省在禁毒工作、医疗卫生、为老服务等领域,社工缺口都比较大。缺口大,就意味着大有可为。比如医疗卫生领域,新闻中报道的弘爱医院设立社工部,就是很好的尝试,希望能推广开来。再比如养老领域,2023年民政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推动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张养老机构床位均拥有1名社会工作者”。要实现这个目标,自然就需要积极开发相应的社工就业场景,拓展社工服务岗位,理顺社工就业机制,让供需两端能够实现有效、高效的对接。
(3)最后,如何让社会工作走得更远?我想还需要破除一些阻碍。据我所知,目前绝大多数社工组织都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主要生存手段,但是,由于全社会对社会工作认知不足,我们未能形成成熟的慈善和社工文化,因此想要开拓政府以外的项目,难度很大。这个时候,政府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对社工薪酬、项目招投标、评价督导等给予政策性指导。另外,应当动员更广泛意义上的社工力量和社会力量参与,充分挖掘持证社工的人才资源和社工组织的机构资源,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性,让其真正做到“有用”“有效”,发挥实实在在、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