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海绵城市建设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厦视直播室 2024-05-31 20:54:46

2024-05-31 20:54:46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俗讲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种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2015年,厦门成功入选首批16家、我省唯一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至今已有将近十年时间,目前已逐步探索形成“全市域推广、全流程管控、全社会参与”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格局。

【全市已有贯彻海绵理念项目近3000个】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的通知》,厦门海绵城市建设共有3项经验做法入选,获全国推广。

位于思明区的悦海南苑去年3月投用,是一个典型的“海绵小区”,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近3000平方米的下凹绿地、2000平方米的透水铺装及分布在小区各处的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都是绿色的海绵化设施。相关负责人介绍,下雨时,落到路面的雨水,基本能被地面的透水铺装吸收渗透;而落到屋面的雨水,则会通过断接工艺,引入现有的绿色海绵化设施。

厦门渤海绿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技术总负责人 李顺铭:以前的做法是屋面雨水,直接排到小区的雨水管,然后排到室外去。现在屋面雨水排到一楼的时候,我们直接给它(雨水管)断掉,然后引入到植草沟,再把雨水引到下凹绿地或者雨水花园,尽量做到自然吸收跟净化。如果是一般的中雨、小雨,(雨水)几乎不外排(到市政管网)。

从海绵小区、海绵道路,再到海绵公园、海绵学校......多年来,我市因地制宜,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水质净化厂的屋顶,海绵城市建设也能“大展拳脚”。位于岛内的高崎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用地面积8.36万平方米,厂区覆盖绿化海绵空间面积达到6.32万平方米,占用地面积超过75%,而绝大部分的海绵空间,就在屋顶的海绵公园。在这几块大面积的雨水花园里,种植了多种抗污染、耐水湿的植物,像是翠芦莉、鹅掌柴、金脉美人蕉等等。植被绿地旁,还有不少砾石,便于渗水、净水。

厦门市政集团环科公司高崎水质净化厂项目负责人 吴奕理:通过植被层的下渗过滤,有效消纳我们的屋面雨水径流,同时结合屋面公园景观设计,有机融入生态旱溪、透水园路等丰富多样的海绵设施,增强公园的科普趣味。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贯彻海绵理念项目近3000个,城市建成区可渗透的面积占比为43.43%;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的面积占比为39.2%。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厦门的探索实践也受到国家部委的广泛关注。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的通知》,我市在工作组织、统筹规划、全流程管控等方面,共有3项经验做法入选,获全国推广。清单中提到,厦门市通过将海绵城市建设全流程管控机制,融入现有“多规合一”建设管理审批流程,在规划指标控制、方案合理性审查和竣工验收等5个环节中,明确各类型建设项目需要执行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清单还梳理了厦门在统筹规划方面,加强相关规划衔接的经验做法。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明起施行】

从试点探路先行先试,再到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厦门正持续打造更会呼吸、更加宜居的海绵城市。记者从市市政园林局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明天起,《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将正式施行,进一步助力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我们继续来看。

即将施行的《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相当于是2018年出台的《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的“升级版”,总结提升了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期间的相关经验做法。 《规定》从管理体制、规划管理、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管理、保障与监督等方面,对今后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出明确指引。例如,在管理体制上,《规定》要求,除室内工程外,本市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因地制宜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定》还专门设置了运行管理维护的章节,明确海绵化设施运行维护的责任主体、运维方式、费用承担及其具体要求。针对实践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规定》明确海绵化设施建成后,不得擅自拆除、改动,不得非法侵占、损毁。

市市政园林局海绵城市建设处副处长 黄栩:我们发现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落在了工程项目细节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各个部门对它进行全流程的把控。其中,《规定》对项目在建设前期,要求发改部门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要对项目是否有把海绵理念纳入进行一个把控。

接下来 ,我市将以《规定》为指引,继续坚持“全市域推广、全流程管控、全社会参与”,在海绵理念与项目建设的有机融合上发力。具体来说,就是在项目建设中,多采用植草沟、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绿色海绵化设施,并加大海绵化设施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度,进一步降低海绵化设施的养护成本,提高海绵化设施在项目建设中的使用频率。

市市政园林局海绵城市建设处副处长 黄栩:我们接下来的方向就是要进行一个纠偏,但凡它只要是室外工程,就能够把海绵的理念植入进去。包括我们接下来要推的就是一些园林绿化类的,街边的口袋公园、街头的一些绿化带,把它本身具有的绿化功能,和我们的海绵功能进行结合,让它不仅可以初期的雨水进行消纳,甚至可以对初期雨水的污染物进行削减,提升它的功能。

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创规划师 黄黛诗:再一个就是进一步拓展海绵城市理念,还有意义的宣传,让社会大众都能够参与到我们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来,逐步地从政府引导着、要求去做海绵设施,过渡到成为一种新的风尚,让大家都能主动去(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新闻观察:海绵城市建设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海绵城市建设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家熟悉的话题,特别是今年雨水多,很多市民出门的时候,已经切身体会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果,不过从刚才的新闻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也在不断成熟和延伸,你觉得在这方面还有哪些文章可以做?

海绵城市从一开始的雨天不湿鞋,到今天建设“海绵小区”,的确更新了我们的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海绵城市是理念的转变,城市建设从注重面子到注重里子。让城市回复呼吸能力,同时也减轻排污的负担。

海绵城市当然不是万能,集纳70%的雨水,增强城市的排洪抗涝能力,应该将集水和排洪建设结合,建设合理的快速排水水系。

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该贯彻到多个方面,比如城市的绿地和公园,人工的东西太多,硬化面积太大。一些湖泊的护岸甚至底部也是全面硬化,减低了自我净化的能力,也影响了生态功能。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