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AI复活逝者 为缅怀哀思开发新空间

厦视直播室 2024-03-20 19:53:25

2024-03-20 19:53:25

很快就到清明节了,大家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睹物思人。那么,如果有一种技术能让你“睹人思人”,再次见到故人,甚至与故人对话,你会尝试吗?相信很多人已经知道了,这就是AI“复活”技术。所谓“复活”,就是利用AI技术,生成一个能够模拟逝者声音和容貌的数字形象。前不久,音乐人包小柏就运用AI技术“复活”了已经离世两年的女儿,就是画面中这个美丽的女孩,原本天人永隔的亲人,通过数字化再次实现了互动。

【AI“复活”逝者引争议:AI“复活”成产业链 未来或可模拟与真人一起生活】

有需求,就有市场。眼下,各大平台都出现不少开展此类业务的商家或账号,还有公司专门做起了这门生意,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记者搜索发现,网购平台已有多家开展类似业务的商家,有最基础的“让老照片动起来”,也有可模拟真人发声的“数字人”,价格在10元到400元不等。一些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不少开展此类业务的账号,有的声称可以“定制数字亲人视频,只需1张照片,用时1天内”,有的账号甚至还制作了教程视频。

网络博主: AI“复活”已故的亲人,一个月搞了七十多个,不看不知道,这个市场的需求难以想象的大,外面一个视频定制,开口就是四位数起步。

江苏南京的这家公司已经在通过“AI复活逝者”技术开展业务,该技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先用真人演绎,然后换上逝者的脸和电脑合成的声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另一种是利用逝者生前的视频和声音,用电脑合成“数字人”,与生者进行虚拟对话。该公司半年来已接了600多单。

专家介绍,从技术上来说,要让照片动起来并不难,目前市面上已经有相关的免费软件,但是要让“数字人”进行人机对话,特别是神态和表情要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还比较有难度,需要提供大量的素材让电脑深度学习,同时还需要强大的算力作支撑。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叶志鹏:虚拟数字人它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手绘或者说计算机图形学的技术,在虚拟社会中渲染出人物模型,第二阶段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和面部表情捕捉技术,来适时渲染这个人物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第三阶段是通过深度学习技术,采用大语言模型技术,实现这个虚拟人物跟现实人物的一个对话。

专家表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把逝者“复活”在特定的虚拟环境中,甚至模拟与真人一起生活,也是可以期待的事。

不过,对于这样的“复活”方式,有人赞同,也有人表示无法接受。

受访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比如我很想念我的亲人,我觉得是可以的。

受访者:弥补一些自己的创伤或者是怎么着,但是本质上其实我并不赞同。

受访者:我不会用这种方式,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永远已经活在了我们的心里面。

那么,AI“复活”逝者是否能真正起到抚慰伤痛的作用呢?专家表示,AI“复活”逝者在0到6个月的哀伤期使用比较好,在后面的阶段则不推荐使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周琳:在过渡期的时候,其实我们可能会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就是让他们脱离一个逝者的伤痛,然后就是让他们转移注意力,可能会把他们这个生活的重心引到他们生活当中的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上。

【AI“复活”已逝明星遭声讨 律师:或构成违法行为】

AI“复活”逝者引发的争议还不止于此。除了“复活”自己的亲人,还有网络博主擅自利用AI技术“复活”一些已故明星,并将视频上传到网上,这让不少明星家属表示无法接受。那么,AI“复活”行为的背后,是否牵涉到法律和伦理问题呢?我们接着来看。

近日,有网络博主利用AI技术“复活”李玟、乔任梁等明星,视频中已逝明星向粉丝问好,神态和声音都与本人十分接近。这类视频发布后,遭到了多位逝者家属的反对和抵制。乔任梁父亲表示,不能接受“儿子被复活”影像,希望对方尽快下架,认为这是在揭伤疤。高以翔家人也称,不希望高以翔肖像被他人盗用,甚至进行商业推广,请他们即刻下架,否则将会采取法律行动。律师表示,逝者的肖像权依然受到法律保护,未经家属同意,随意通过AI“复活”逝者并在互联网传播,涉及侵权。

北京恒圣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爽:《民法典》中关于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和著作权的规定,以及《著作权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都对此类行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并且根据2023年1月10日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14条“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如果网友在使用AI技术生成死者人像后,通过视频等形式使得被“复活”的死者表述违背死者意愿的语句甚至是虚假的谣言等,还可能侵犯死者的名誉权益、隐私权益。

律师指出,对逝者肖像的保护,实际上也是保护逝者近亲属对逝者肖像怀念、追思的精神利益。面对侵权行为,家属可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制作者和传播者的责任。

北京恒圣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爽:如果视频内容,不仅侵犯肖像权,还侵犯其他例如隐私权、名誉权的情况,同样也可以由近亲属主张维权。这包括要求行为人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等。

律师还表示,在AI技术广泛应用和内容生成日益丰富的背景下,短视频平台应承担起内容审核、版权保护等规管责任。

北京恒圣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爽:短视频平台应当加强对上传内容的审核,确保其内容合法、健康,不侵犯他人的权益。这包括但不限于对AI生成内容进行审查,防止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等。

此外,有专家指出,随着“AI复活”产业链的兴起,涉及数据隐私、AI诈骗、伦理争议等的法律问题也不断增加,现行法律和监管体系仍有完善空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现在国家对此的规定,一个是《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还有一个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后续对人工智能一方面当然是鼓励它发展,但是它遵守的底线是一定要明确的。比如说评估的标准,比如说通用人工智能的风险等级的划分,要分类分级进行管理,再比如说出来责任之后,到底是使用者还是技术开发者还是技术提供者承担主体责任。法律要明确谁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哪些通用人工智能是可以应用到现在就可以使用的,哪些是经过严格评估之后才能投入商业使用。

【新闻观察:AI复活逝者 为缅怀哀思开发新空间】

对于AI复活逝者引发的诸多争议,你有怎样的观察?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缅怀追忆过往的逝者,这是每一位在世亲人最质朴的情感。何以寄托哀思?我想随着技术的变迁,大家选择的载体也在发生变化,从早期的文字画像到后来的照片影像,其实我们看到虽然载体在演进更迭,但是大家的真挚情感从未改变。那么,当AI生成技术出现,逝者的音容相貌再次出现在亲人眼前的时刻,这将是对亲人相当大的一个慰藉,这也是技术进步为人类的情感需求开发出的新空间。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新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AI生成影像的过度沉迷,以及商业的滥用一定会带来新的冲击。首先,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真实和虚拟的仍然是一道无法跨越的边界,无论虚拟世界多么吸引人,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真实的社会中,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好心理建设,但同时这可能也是未来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堂心理必修课。当然,个人还可以做的就是对个人信息的严格保护,技术的进步,使得个人信息的滥用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这时就需要法规、法律的守护。而今天我们可能还面对的就是在既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可能面对新的技术,还存有盲点和盲区,这就需要我们迎头赶上,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新的技术离不开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如何把握好尺度、宽严相济,这是未来我们要认真思考和行动的准则。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