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信息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挑战
昨天,我们栏目关注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消费维权报告”,里面提到了去年引发消费者热议的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今天的头条我们就围绕这些热点具体来聊一聊。现在,扫码支付、扫码点单已经成为了大家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不过,本意是“提高效率”的便捷方式,却不时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比如强制关注公众号、跳转小程序等。相信这些情况,电视机前的你也曾遇到过。去年6月,中消协发布消息,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那么,近一年时间过去,这样的现象还存在吗?我们来看记者的调查。
在成都大悦城的地下停车场,记者扫描停车缴费二维码发现,从一开始的扫码,到最后的支付费用整个过程中只是输入了车牌号,期间没有遇到比如要求关注商场公众号,或者绑定个人信息等情况。在成都凯德天府,记者也做了相同的测试。
记者在进行授权微信信息、授权绑定手机号等一系列操作后,才可以缴纳停车费。回溯所有步骤可以发现,每一步都必须点击同意或确认,不能点击取消,只要任何一个步骤中选择了不予勾选或授权,则无法进入到下一步,当然也就无法进入最后的缴费页面。
除了停车场,记者还随机走访北京市、天津市等地的多家餐厅、饮品店和甜品店发现,不少商家点餐不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且均提供纸质菜单。但仍有一些商家存在未提供纸质菜单、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点餐链接或需要授权手机号和用户头像的情况。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消费者,大家都表示,虽然强制扫码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是屡禁不止。除了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引发大家对信息泄露的担忧以外,手机扫码获取服务的方式,也让许多老人在出行时感到格外为难。
消费者:当然服务员(点菜)方便了,我们还是希望服务员(人工点餐),我们岁数大了,扫码我们还得戴眼镜,确实戴个眼镜也怪麻烦的。
【2023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研学游乱象频发 名校游变“校名游”】
除了强制扫码问题,随着去年旅游市场热度的攀升,研学游乱象、民宿“涨价退单潮”等问题也引发消费者热议。
去年,研学旅行市场火爆,以清华北大为首的高校也成为研学游览的热门地。为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有些高校每日对外开放的预约量有限,有些甚至明确不对旅行社、研学团开放预约。因此,一些研学团承诺的校园深度游也变成了“到此一游”。此外,一位在研学团当兼职助教的高校学生向记者反映,不少研学团住宿条件极差,流程设计混乱,在景点“特种兵”式打卡,让不少学生苦不堪言。
某研学团兼职助教:住得都很偏,条件不好的 8个人或者16个人一屋,第一天去了之后就没有给他们安排好住宿,然后他们可能在那个营地等了很久都没有住上。行程安排得就是非常随意。
在互联网上,有很多家长都吐槽被研学团坑了,包括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收费缺乏统一标准、路上时间太长、游览时间太短等等。
家长:在景区门口等了好几个小时,爬长城几个小时也没水喝,孩子说再也不想去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 丁延庆:在目前来看,(研学游)它就已经蜕变成一种旅游了,甚至可能还更肤浅一点,是一种很潦草的一种旅游,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教育内容,它其实没怎么考虑到孩子们真正的自身的教育需求。
“出游热”带动民宿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部分经营者不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去年“五一”长假前夕,民宿预订出现“涨价退单潮”登上网络热搜,不少消费者发文称,其提前预订好的民宿遭到经营者以房租到期、重新装修等多种理由“退单”,实则是经营者想大幅涨价重签订单。刘先生去年3月份就已经在平台上订好“五一”期间的民宿,当时的价格仅需144元一晚,然而临近五一,他突然收到商家要求退订的消息,理由是民宿需要装修。
消费者 刘先生:就是各种借口,想阻止我这种低价订单,我当时订这个民宿可能是比较便宜,生意火爆了,给各种借口给我们变相涨价。
除了刚刚提到的几大热点问题,昨晚的央视315晚会还曝光了“用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防火玻璃 " 不防火 "、“灭不了火”的灭火器等乱象。当前,多地市场监管局已展开行动,对涉事企业进行处置。一些被点名的企业也作出致歉和回应。例如,针对晚会曝光的“灭不了火"的灭火器问题,广州市、区市场监管部门立即采取执法行动,并联合公安、消防部门,第一时间赶赴涉事门店,开展核查处置,对在售消防器材进行就地封存和抽样取证,后续将根据检验结果,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其实我们梳理2023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可以发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随着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文旅、餐饮行业的诱导消费、食品安全隐患等顽疾也有所“抬头”,甚至披上新的“马甲”侵犯消费者权益。第二,部分商家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遵循诚信原则,消费者无法“明明白白消费”,影响了消费体验,引发了维权纠纷。另外,部分经营者对侵权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回应消费者维权诉求时,只急于平息一时的舆论风波,却没有拿出优化改进经营管理的实际举措,未能从根本上堵住侵权漏洞。
【新闻观察:信息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新挑战】
您觉得刚刚新闻中提到的几种消费投诉热点为何屡禁不止,有关部门又该如何维护消费者权益呢?
3月15日,中消协发布2023年“全国消费维权十大典型司法案例”,北京南锣肥猫餐饮有限公司“变相强制”消费者扫码点餐获取其个人信息等案件被中消协点名。这家餐饮公司要求消费者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并关注公众号进行线上点餐,若不同意授权获取个人信息,则无法使用该服务。其实,扫码点餐、扫码支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方式,如果不是遇到“数字鸿沟”或者个人信息保护,我们难以意识到这种方式存在侵权问题。扫码点餐的优点是节省了人工成本、降低点餐到做餐的信息差,但应该是多选项,而不是单选项;特别是不能在不告知的情况下收集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强制扫码点餐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
信息化和现代化带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也带来消费维权新问题,在此次发布的“全国消费维权十大典型司法案例”中,还有汽车消费中的不公平格式条款问题、直播带货消费欺诈问题、社区团购经营者承担销售者责任的认定、医疗美容服务构成欺诈的界定、未成年人网游充值维权证明责任的承担等。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的消费场景是体验感好、安全感高、愉悦感强,基于此,需要关照不同群体特点的多元化消费方式、商家恪守诚信经营之道。良好的消费环境是在政策支持下,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建设、共同维护的: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和监察机制,针对消费维权的新问题,要建立预警机制、联动机制,加强预防和整治;商家要依法经营,加强行业自律、明确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这是杜绝消费侵权,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根本;消费者也要增强维权意识,遇到强制扫码、不公平的消费场景,可以通过与商家协商、拨打消费者热线,甚至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