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蓝白芳华
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日前在我市举办,我们的浪花特别推出了获奖者系列报道《追艺人生》,今天我们来认识来自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非遗技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一起去听听他的故事。
作为一个家庭作坊,奶奶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那时候母亲天天织布到深夜,所以我睡着的时候,也是在母亲织布声中睡着的。第二天又是在母亲,奶奶的纺纱织布声中醒来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间长大,是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蓝印花布,有了这样的一种情感。现在母亲九十六岁了,她还经常到我们博物馆来,演示她的染织技艺,蓝印花布是我们传统民间艺术中间的,一个最亮丽的,老百姓的瑰宝,是我们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最美好的愿望。蓝印花布起源在南宋时期,后来一直流传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小时候,我们睡在床上,盖的蓝印花布的被子,那时候我父亲就跟我讲,蓝印花布上面图案的故事,凤戏牡丹、年年有鱼(余)。
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时候,我们是农村的,那么自己没有布票粮票,都是靠自己种棉花,纺线织布,种蓝草染色,才能够,维持我们生活中间所需要的穿的衣服、盖的被子,还有那些生活用品。小时候,爸爸叫我说,穿蓝印花布的衣服,那时候特别拒绝,很抗拒,穿在身上,肯定要被别人笑话,那时候年轻吧,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是很深。所以三百六十行,任何一行,你要做好,都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学一项手艺,不是三年五年,而是要十年、二十年的坚守,在坚持的过程中间,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几次想要调离。我们的同学,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了广告公司,那时候他戴着金项链,骑着摩托车来看我,我们还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在上班,所以反差就比较大。我们就感觉到,我们做民间艺术研究的人,特别苦,在他面前,感觉到很自卑,所以后来我也经过努力,经过考核,被推荐进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归学习,我当时也有一个私心,我想学完了以后,我回来也可以开一个广告公司。那时候张仃先生是老院长,经常给我们做讲座,他后来问我,你是哪来的,从事什么专业,我后来同他讲,我是南通来的,从事蓝印花布,因为他眼睛一亮。南通蓝印花布在整个传承保护中间,图案做得很好,它的传承工艺也做得很好。他说我希望你能够回去过后,好好地把这些技艺,能够坚守好,传承好,创新出,更美的图画,用在现代的生活中间。听了以后感觉,原来,到了中央工艺美院学习了以后,要去改行的,哪晓得大家,对我们蓝印花布的传承和保护,给予了这么多的希望。
1996年,建立了一个蓝印花布的艺术馆,那时候,还不敢叫博物馆,那么,为了艺术馆的生存,我要不断地创新产品,我要送到上海,送到北京,送到南京去销售,才能够养活这个博物馆。所以,那时候是白天做技艺的传承,晚上做创新设计,还要经常外出去参加全国的各种博物馆,各种展销会,要使蓝印花布,让现代的人们能够了解它,喜欢它,热爱它。非遗就是一种活态的传承,不是说你把技艺传承就行了,你如果没有销售出去,你这个技艺还会走向死胡同,买卖是最好的一个传承的一种方式,使用是最好的一个保护,那么我们要蓝印花布就要不断地,使老百姓能够喜欢它,热爱它,才能够把它买回去。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间,小时候其实看着父亲做这个, 心里是很不理解的,看着这些,感觉都是破破烂烂的布,爸爸把它当作宝贝一样的收回家里面,一个一个地,好好地放着,其实那会儿也并不知道,这些布意味着什么,后来上了大学以后,学的是和设计相关的专业嘛 , 慢慢地再回过头来,感觉其实那时候,真的是自己年幼无知。并不知道说,其实爸爸收来的这一块布,它承载着我们很多人的这样一种回忆,很多人都说,你像蓝白色,我们现在用机器印,也能够印出来,甚至去模仿我们手工的一些痕迹,机器都可以。但是,其实你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像这种蓝色,你慢慢地,随着你的使用,它的这个颜色会越来越美,你就会,跟它会产生一种链接,这也是我们手工的,所带来的这样的一种温度。
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将近用了10年的时间,把它分类、整理、编号,把我们老百姓的精湛技艺,研究好传承好,是让年轻人能够了解我们的工艺,了解我们的历史,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民间文艺也好,民间工艺也好,只有年轻人加入了,我们才能有希望,才能够把我们的民间文艺代代相传,使它成为一个能够传得下去,留得下来的历史文化档案。蓝印画布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融入了我的血液,甚至融入了我的生命。所以我们真正能够自信自觉地,把蓝印花布,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