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长短课”改革 要增强现实与理想的适配度
一节课有多长?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是固定的,小学阶段每节课40分钟,中学阶段45分钟。不过,这样的固定思维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已经被打破。
日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学校可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
课时改革可行吗?
也就是说,今后学校里的一节课,可能会是30分钟,也可能是90分钟,或者其它时长。而这样的长短课、大小课,具体由谁来确定时长呢?课时改革又会对课堂教学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一起来关注。
单一时长难以匹配差异化学科课程
小小课表,决定着学生校园生活的内容与形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学习、生活的节律。不过,教育改革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目前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固定课时虽然便于管理,却难以匹配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变革需要。有语文教师就认为,在教学实践中,40分钟的课堂时间,对语文、数学等科目来说,会出现学生精力不集中的问题,而就一些实践类课程而言,40分钟的课时又显得不够。
语文老师:小学生他可能没办法集中注意力那么长时间,比如40分钟,他坐不住,那你就给他设置小课时的课短时间内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可能就可以了但是阅读课我时长觉得会短,40分钟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我觉得太短了。
全国已有中小学探索长短课时
最近,多地教育主管部门明确,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设置与管理的自主权,在保证每周课程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用足国家方案、省级实施办法留给学校的排课空间,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灵活开设长短课、大小课。
比如,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就提出,学校要灵活开设长短课,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而且已经有一些学校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比如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除了开设35分钟的常规体育课,还有70分钟的长课,主要用于游泳及篮球、足球等项目化走班课程。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也正在尝试在小学低中段进行30分钟短课与60分钟长课相结合的课表编排样式,涵盖语文、数学、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劳动等课程。
重庆谢家湾学校也在探索长短课模式,学校没有统一的上下课、放学时间,也没有统一的课间操,而是根据不同学科、课型的特点,采取“长短课—跨学科—走班制”的形式,不断优化课程实施。除了动态调整课时,学校还一并探索学科动态走班,学生可根据阶段性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习节奏,自主选择上课班级。
家长:支持学校以学生实际为中心调整
对于长短课时的改革,受访的家长普遍表示支持。
家长 我觉得这个挺好的,针对个性化教育,其实像这种文化课类的可能,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一些,孩子坐不住,那适当缩短一些是可以,但是如果像那种动手的能力课,我理解拉长还是对孩子全面发展比较好。
家长 其实各方面家务劳动也好,动手能力也好,其实都是有欠缺的,如果说在学校里能补充这些的话,对孩子也是有成长的如果说主科再变长的话,那孩子更坐不住了。一节语文课现在都已经40分钟,如果再加长哪个孩子能坐得住,那更听不下去了。
课时改革可行吗?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20多年以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有过长短课、大小课等相关的课时改革。近年来,随着新课标落地实施,长短协调、错落有致的课表又再度提上改革议程。不过我们也发现,那些长短课等课时改革推行较好的学校,要么经历了相当长的改革阵痛期,要么就是新建的实验校。要想在更多的普通中小学推行长短课时改革,恐怕还面临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如何让教与学的匹配达到最优?我们接着来看。
普及难度较大 实践问题挺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推行长短课、大小课,还存在较大难度,如果操之过急,可能会引起教学秩序混乱。
语文教师:比如说一个学校里面它可能有小学,有初中,有高中,这么多学生你要把他们的活动时间,活动场地协调安排开,如果咱们都是长短课的话,本身只在一个学部内 就已经非常难协调开了,再加上各个学部,就是一团粥感觉。
专家也表示,目前中小学校大范围推进长短课时改革还面临挑战。精细化管理课程时长要以孩子为中心,但同时也要看到,真正执行“长短课、大小课”,对学校硬件设施、管理能力、教学评价体系等都是极大的考验。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江爱萍:需要有一定的秩序,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实际上就是针对于老师本身的评价,15分钟的课未必它的教研,它所花费的工作量比40分钟的少,那如何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公平,愿意为这个更个性化的教学去付出,也是我们在全套制度和管理上面需要去真正动脑筋的。
专家:硬件设施 管理能力 教学评价体系都要同步跟上
因此江爱萍建议,先行先试不只针对个别学校,还应该从学校的个别时段先入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课堂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江爱萍:我们可以把课后三点半以后,用大小班的这种方式去做,实际上在不影响现在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给老师更多的空间去掌握自己的教学安排,让教学安排更顺畅,接受这种方式之后,我们再去考虑后续怎么来做。
新闻观察:“长短课”改革 要增强现实与理想的适配度
根据你的观察,课时改革可行吗?
这个问题我也很难做出回答。首先长短课、大小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导向正确的有益尝试。不过,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启了长短课、大小课等相关课程改革,但为什么直到今天,长短课、大小课,听起来还像个新鲜的词汇?这正说明,这项改革全面推广普及的难度之大。凡是涉及到教育领域的改革,学生的适应程度、家长的支持程度、教师的能力程度,都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效果。有的学校成功摸索出自己的路子,但大多学校因为种种现实困难,不得不倒退回老路。
先行先试者,无论成功与否,都值得鼓励。我们也乐见更多学校进行更多探索。比如,学校可以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大前提下,选择部分班级或学科进行试点,师生共同建构学校课程,以点带面,慢慢地扩展改革的覆盖面,潜移默化地改变学习方式、教研方式。要转变教师的固有理念,提升一线教师设计、开发长短课程的能力,建立起与长短课、大小课相适应的各类检查、评比、管理制度,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责任心。
总而言之,“长短课”这种学习方式和形式上的变化,建立起一种信任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从优化学时、改变学程着手带动课程改革、开发与创新,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学效率,让培育更精心更精准,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