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观察:如何破解老年教育“一座难求”?

厦视新闻 2023-12-17 19:51:03

2023-12-17 19:51:03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银发一族”不仅仅满足于“老有所养”,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厦门如何破解供需矛盾,探索具有厦门特色的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来看记者观察。

【老年大学升级扩容 探索办学新模式】

今年,厦门市、区两级有三所老年大学“焕新”。位于市中心的厦门老年大学新校区总投资3.3亿元,扩建后总用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招生规模能达到原来的6倍多。划拨黄金地块高标准建设老年大学,足以见得厦门对于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视。

厦门老年大学学员 朱淑华:当我第一天走进学校,这个学校真好,很整洁很清爽,到教室以后都是些很智能化的东西,把学校搞得这么好,是我们老人的福音。

新校区投用后的第一个学期,学校招生人数从去年的5000人次增加到9000人次,班级数从130个增加到208个。根据学员需求,学校增加了近40门课程,其中不乏美妆、拉丁舞、非洲鼓等“时髦”新课,总门类达到106个。

厦门老年大学学员 喻群:原来我记得我报古筝,我那时候抢不过来,还叫女儿来帮我抢,现在这倒是不要了,还是比较能够报得上,不需要像原来那么紧张 这一点确实是缓解很多

厦门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 李龙波:我们从明年开始每年要增加70到80个班,5年以后办学规模要达到3万人次,我们还组织线上教学直播课和录播课,达到36门,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办教学班,探索养教结合的新模式。

眼下,厦门老年大学正在开发建设全市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教学管理和线上教学水平,探索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学模式,扩大全市老年教育覆盖面。

【基层教学点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

如何进一步解决市、区老年大学“一位难求”的问题?厦门的做法是,依托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合办学的机制建立基层老年大学教学点,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在位于思明区前埔南社区的老年大学里,学员们正在上心理保健课。退休后的生活怎么规划?与家人产生矛盾了怎么办?如何缓解焦虑情绪?这门创新的特色课程是学校的“招牌”之一。

目前,这所老年大学每学期都开设16个学科专业、22个教学班,学员数达1400多人次,并升格成了思明区老年大学分校。

思明区老年大学分校学员 田华:从我家到这边5分钟都不要,就觉得超级方便,课程又开得特别务实,比如说中医养生、音乐、瑜伽等等,包括心理,还有这些诗词,都是大家喜欢的。

思明区老年大学分校常务副校长 董嘉堃:思明区负责业务指导,负责教师的派遣,我们的街道办事处主要起协调作用,日常管理是由社区来负责,社区出场地,水电费、办公用品、人财物这三方面就解决了。

学校还倡导“三自”管理模式,也就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思明区老年大学分校常务副校长 董嘉堃:我们没有一个专职的管理人员,我们成立了学员代表大会,选举出一些委员来管理,一半以上是老党员,一半以上是有教育背景的。

目前,厦门全市共有579个老年大学教学点,基本实现镇(街)、村(居)教学点全覆盖,覆盖面位居全国前列,探索出文明实践与老年教育融合发展的“厦门模式”。

【记者一线观察:满足多元需求 让更多“银发同学”实现“上课自由”】

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厦门持续推动老年教育工作推陈出新,通过改善老年大学硬件设施、创新办学模式,破解学校发展瓶颈。那么,“银发同学”上学还有哪些“烦恼”呢?继续来看记者的采访。

老年大学学员 葛选姬:进来的学员他的能力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如果再能分什么初级班、中级班,那就更好了。

老年大学学员 朱晓凤:像我这次报的交际英语,我本来想报的是旅游英语,没抢上,手速太慢。

老年大学学员 兰水妹:如果说在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引导(课程)方面,再进一步去提升的话,我觉得会更好一些。

热门课的班数能不能再多一些?是否可以推进分层教育?设施设备能再提升吗?这些都是“银发同学”对上好学的更多期待。对于这些建议,厦门各级各部门也逐步拿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再过两个月,湖里区老年大学西部分校就将启动新一年的招生工作。这个去年10月开办的“银发课堂”虽然是办在社区里的老年大学,教学条件却一点儿也不“含糊”。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场所里,不仅建有书画、舞蹈、音乐等专用教室,还配备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

湖里区老年大学西部分校学员 杨秀珠:学校也是按照各个班的需求不一样,比如说国画,两个人一张桌子就不方便,毕竟因为还有一些笔墨纸,学校就非常人性化,给国画班的人员相对会少,一般才三十几个人,一人一张桌子,比如说音乐班人就多,座位的需求量不是那么大,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明年,湖里区老年大学也将选派更多优秀教师参与西部分校的教育工作,推动非洲鼓、竹笛等娱乐性强、老年人呼声高的课程尽快开班。

厦门市湖里区老年大学副校长 范五玲:我们在建立西部分校的基础上,积极筹办我们区老年大学的东部分校,预计2025年启用,让(湖里区)东部的老年人能够就近入学。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许多老年大学教学点都在不断挖潜扩容,尽可能满足学员需求。比如,思明区前埔南社区就计划利用小区党群服务站等活动场所,作为社区老年大学小班化课堂的延伸点和第二、第三课堂实训点。而对于不少老年朋友提出的“分层教学”问题,社区也有创新做法。

思明区老年大学分校学员 万红英:我们准备和老年摄影协会合作,联合办一个摄影协会的提高班,以这种老年摄影协会提供老师,义务的一些讲座,社区提供教室,我们学员自己出少量老师的课酬,用这种三方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一些这种矛盾。

记者了解到,厦门各级老年大学的教师主要来自各高校、专业协会,以及非遗传承人等民间艺术家。为了让师资跟得上学位扩容,目前,市教育部门正在建立全市老年教育师资库,筛选更优质的教师为老年朋友服务。

集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巨东红:下一步我们应该整合教学资源,回应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有些老年人知识丰富,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愿意出来传授知识,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老有所为,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价值感。

随着我市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民生关切。在采访中我们看到,我市各级各部门想法设法打破办学壁垒、盘活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多元供给模式,在细节中处处回应老年人需求。但破解老年教育发展难题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机制,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办学方式,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多管齐下,让更多的“银发同学”实现“上课自由”。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