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学生课间活动必不可少

厦视直播室 2023-10-30 21:54:18

2023-10-30 21:54:18

“课间圈养”又上热搜:山西一教师吐槽“课间圈养”现象严重 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间10分钟,本是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可最近,“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的话题登上各平台热搜,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这其中的起因是,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表示“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这引起不少家长共鸣。不少家长表示自己孩子也有这个情况

“课间十分钟时间不敢上厕所”“在学校不敢喝水”。对此,很多网友感慨,从前的课间十分钟是很快乐的,为什么如今变了呢?那么,为何课间学生们都不出教室?如何才能把课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课间自由活动?我们一起来探讨。

10月23日,山西晋中一位老师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视频,表示学校“课间圈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据该名老师透露,有七成的学生在课间不离开教室,偌大的校园里空空荡荡。此事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许多家长对此深有体会,并表示“早就想吐槽了。”有网友反映:“好几个班都有腰椎有问题的学生。”

还有网友回忆起了当年的“课间10分钟”:“课间老师都往外撵人。”也有网友表示能理解:“老师和学校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事实上,“课间圈养”并非新现象。此前,中国青年报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许多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出教室,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

记者:课间十分钟你们学校让你们出去玩吗?

小学生:不让。

小学生:我们平常都不出去。

记者:那课间十分钟只能干什么呀?

小学生:有时候上厕所呀,喝水呀之类的。

小学生:就看会儿书。

之所以不让学生出去,原因是各种怕。有老师表示,课间10分钟,如果遇到上一堂课的老师稍微拖堂几分钟,下一堂课又要求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静静心,真正能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玩耍的时间可能只有四五分钟,学生也就不愿意出教室;有些学校担心学生课间出教室“打闹”会发生安全事故,便规定学生不准出教学楼或者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甚至限制学生上厕所的次数。更有老师坦言学校主要精力在教书育人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于是,课间对学生进行“圈养”,就成了这些学校减少安全风险的现实选择。

“课间圈养”又上热搜:教育部:不得对学生课间设置不必要约束

课间10分钟,本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身体、放松大脑、上厕所、沟通而设置的。不少家长表示,当前学校里“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孩子课间不休息、活动,不仅影响视力和身体素质,甚至可能助长厌学情绪。那么,为了避免磕碰,为了“不出事”“不惹麻烦”就将孩子“圈养”起来,这样的规定合规吗?“课间圈养”的现象又该如何破题?我们接着来看。

实际上,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就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因此,不论何种原因,这些学校、老师让学生无法自由享有课间时间,如老师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时间,学校制订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等,都是违反规定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出现“课间圈养”问题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针对部分学校为了规避安全风险,对学生进行“圈养”的现象,也需要更多理性认识。比如,理性认定学生发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学校责任、教师责任,不能一出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就追究学校校长、班主任老师的责任。也有专家建议,学生在校园里发生意外事故,还需要合理的责任分摊机制和认定机制,如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摊风险,发生意外伤害后,可由保险公司理赔。同时,安全教育也应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学校安全工作“减负”。

【新闻观察:学生课间活动必不可少】

对于“课间圈养”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久坐不利于健康,这是近些年来我们已经基本形成的一种健康共识。更何况孩子们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久坐缺乏活动肯定是对身体发育和健康不利的。至于新闻里提到的不敢喝水,不去上厕所,就更是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了。学生的课件活动必不可少。通俗点说,我们在长久伏案之后常常说要“换换脑子”,活动一下。这本来就是避免身体过于集中地维持某种状态导致肌肉受损或者精力持续紧张导致身体健康受损。无论是出于所谓的安全考虑还是追求成绩使然,都不应该影响到学生的课间活动。动静结合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当然,当下这种情况的出现绝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个人觉得,应该把这种现象归类为一种“社会病”。学校和老师为什么不主动在第一时间鼓励孩子课间走出教室活动?因为他们怕了,怕孩子嬉戏打闹出问题,出了事老师、校长甚至教育局谁都担不起责任。为啥学校那么害怕,因为真有家长会去起诉会去告,那么家长又是为什么这样做呢?实际上,相关的因素也不少,担心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担心存在校园霸凌,担心学校存在不公平,担心自己孩子投入教育的时间并不多未来就业的的竞争力不够。孩子就全然没有成为原因之一吗?当然也不是,今天我看到一条新闻是某地的学校在教学楼安装隐形防盗网,目的是为了防止有人坠楼。我们常常慨叹这样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因为动辄有学生轻生等等新闻传到我们耳朵里,都会让大家心生感慨。这更可以说是学校和家长甚至社会无法承受之重。而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其实本质上都是社会属性,学校和家长有没有透明快速的沟通机制?学生、学校、家长如何建立稳定的互信机制?学生甚至家长的心理引导是否科学到位?关于未来竞争“卷不卷”的担忧又该用何种方式去排解?我觉得“社会病”还需社会治,需要我们共同去发现问题,用更人性化更客观理性地方式去解决,由政府出面做更多科学性社会性的引导,用人性化的规则去引导而不是一刀切地方式去限制,这才是未来避免出现类似问题的根本之道。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