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观察·探夜记(四):夜幕下的光明使者
电力是城市发展的血液和命脉。灯火璀璨的城市街景、热闹非凡的地摊夜市、生产忙碌的工厂......繁华的“夜经济”背后离不开电力的支撑和保障。今天(18日)的《记者一线观察
探夜记》系列报道,我们一起探访华夏电力,看看我市最大的发电企业如何保障发电机组24小时运转,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记者 王晓彤:你知道在传统火力发电模式下,一度电是怎么产生的吗?这就要从煤炭开始说起。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华夏电力专用的卸船码头。虽然夜色已深,这里的作业却没有停止。在我身后可以看到,卸船机抓斗从船仓抓煤到输煤皮带,通过输煤皮带将煤送到锅炉。
晚上十点多,这个卸船码头依旧灯火通明。停靠在码头的是运载着6万吨印尼煤的煤船。这些煤炭被送往锅炉中燃烧,将热能转化成电能,可以支撑近40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迎峰度夏以来,夜间用电量增大,火电机组运行负荷持续保持高位,4台机组火力全开。为了备足发电设备的“口粮”,工人们夜间作业也更加频繁。两台卸船机需要24小时连续作业,每小时大约能卸载2000吨煤,而从8月到现在,这里已经接卸了54.6万吨煤。
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燃料部燃运班长 林宗溪:我们整个电厂高峰的时候每天要将近15000吨的燃煤,量还是比较大,为了保证4台锅炉的用煤保障,还有缩短煤船在码头停靠的时间,像这种6万吨的煤船,正常2天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整个卸船作业。
记者 王晓彤:发电厂的正常运行不仅需要源源不断的燃料注入,而且还需要我身后这些在深夜中坚守岗位、默默守护着发电机组运行安全的工作人员。现在我来到了集中控制室,这里就像发电机组的大脑,所有发电的指令都从这里下达。
与卸船码头轰隆隆的作业声不同,集中控制室更多是敲打键盘、抄写数据的窸窣声。对于这里的工作人员来说,黑夜与白天无异,他们一丝不苟地抄表、监测数据、控制各台机组的升降负荷,一刻都不能松懈。
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发电部值长 张卫兵:监视抄录运行系统的设备参数,如果出现设备参数超标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通知设备部进行配合处理。
这个是烟囱排放的一些环保参数。我们实际排放是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未来,新机组投运以后,碳排放会更低,节能减排的效果会更显著。
不仅要让电厂24小时运转,保生产、保稳供,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夜色渐浓,发电厂新的三期机组项目正在火热推进建设,该项目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打造智慧电厂,探索煤场无人值守作业、机组自启停系统、采用精准喷氨控制技术提高脱硫脱硝效率等智能化、自动化电厂运营模式,从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厦门华夏国际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 陈珏玮:我们这个工程是在厂内等容量替代原来的两台老机组,项目零新增用地、零新增取水,建成后废水零排放,固废零排放以及烟尘近零排放。在环保设计方面也是在国家超低排放限值的基础上再减半,这对于厦门市的煤炭总量控制以及节能环保起到显著作用。通过技术的迭代升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夜间的生产生活需求,助力城市经济发展。
记者 王晓彤:正是因为有着电厂工作人员24小时的值守,维护着机组的安全运行,才能换来我们的便捷舒适生活和城市高效运转。一方面是做好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火力发电厂正在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推动电力生产转型升级,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更多低碳环保型的电力供应投入,厦门这座高颜值城市将更美丽,夜色也将更加璀璨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