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知识摆摊——低成本尝试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知识摆摊”悄然兴起
摆摊这种商业模式已经在市场上出现很久了,眼下正值毕业季,不少大学生也开始上街摆起了摊。他们摆摊不卖货,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提供“付费聊天、咨询”的服务。前不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上街摆摊”就上了热搜,引发大家对“知识摆摊”这一现象的关注。在全国比如大理、杭州、西安等地,也都出现了不少这样的“知识摆摊”人。低成本运营,靠知识赚钱,这听起来利润空间不少。不过,这真的能赚到钱吗?
硕士出摊 解答人生意义
在显眼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专业背景、擅长领域以及提供服务的方式,再摆上些咨询时可能用到的工具,这就是不少“知识摆摊”人的摊位。来自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热带鱼”,就在大理古城支起“学术摆摊”的摊位,在为第一单客户分析了“人生的意义”后,他向客户收取了66元。不止是“热带鱼”,毕业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拙木”,也开设了一个心理咨询体验摊,成功安抚小情侣的分离焦虑,收获了200元。
摊主 拙木:因为我大学学习的是心理学专业,能不能把我所学的专业知识 和我工作之后的相关经历和摆摊这种形式结合起来,所以我在街头摆摊的时候,摊位上所呈现的 更多的是和心理相关的一些内容和工具
谈及“知识摆摊”的感受,拙木表示,“知识摆摊”带给他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回馈,也是精神上的抚慰。
摊主 拙木:收入其实是相对比较低的,平均每天一百左右吧,因为我收获更多的不是收入,而是在摆摊过程中自己的丰富体验,会让我感觉到更多的就是 人和人之间交流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方便群众“赶集”学知识
“学历”和“摆摊”的结合,不出意外地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人表示这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方便不少人“赶集”学知识。
受访者:我觉得这是一种知识变现,一是能鼓励这些大学生 把自己的知识应用到生活里面 第二个就是它也是能帮我们 有一些可能是自己平常不关心的领域,或者是想去了解的领域,但是没有渠道了解,然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知识底蕴 给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受访者: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生 能够放下自己的身段 动用自己的脑筋 用更灵活的方式去赚得 或者说是职场中的第一桶金也好 或者说是积累很宝贵的生活经验也罢 这个方式我觉着是值得赞许的。
有人支持,也有人泼冷水。比如有网友就表示:高材生去摆地摊,这不妥妥的学历贬值吗?也有网友疑惑:大学生为啥非要摆地摊,这到底是去做生意还是交朋友?想要社会阅历直接去找工作入职不好吗?
“知识摆摊”悄然兴起
某种角度上讲,“知识摆摊”其实就是把教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职业的部分工作,从教室、咨询室、事务所等专门场所搬到了马路边。乍一看,这不都是人文社科类的专业吗,这些专业是真的“无用”到上街摆摊吗?“知识摆摊”可以作为一个长久的谋生之道吗?我们接着来看。
多为人文社科类专业
无论是帮人解“人生的意义”的哲学硕士,还是支着心理疗愈摊的应用心理学毕业生,或是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实习律师,不难看出,这些年轻人从事的“摆摊”业务,基本都是那些自嘲“无用之学”的文科,包括哲学、美学、文学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其实谈到了这个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尤其是一些基础文科专业,有不少的学生都认为它们是无用之学,那其实这个是一个并不准确的说法,关键是在于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地去培养起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因为总体看来人文社会专业在很多方面他的技能可能不如我们的理工科专业,但是他的这种思考,独立的看法,还有就是对问题的综合的判断的能力等等,这其实还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
有热度 但须进一步规划择业和职业发展
其实不只是大学毕业生,不少因为考研失败或是因工作受挫的年轻人看到“知识摆摊”的商机,也做起了“知识摆摊”人,甚至想把其当做一份长久的工作。专家表示,“知识摆摊”有一定的需求,比如心理、情感等话题往往很受欢迎,但想将其作为一个长久的谋生之道,还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还需要时间沉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选择摆摊只是一个应急之举,接下来其实还是要进一步去规划自己的择业和职业的发展/我觉得包括我们的政府部门,还有社区/也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包括对他们(摊主)的权利的保障,这个实际上也是我们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所必须去关注的。
新闻观察:知识摆摊——低成本尝试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眼瞅着毕业季到了,一些大学生开始上街摆起了摊。不卖咖啡不卖酒,反而是提供“付费聊天、咨询”的服务。刚刚新闻里面讲到,有人觉得这恐怕是不务正业,有人觉得这挺好,在随缘随性中自我释压。
不卖咖啡不卖酒,我们来聊聊人生聊聊哲学,我觉得这个现象很好啊。首先,从消费需求层次来说,我们从为物质消费,进入到为认知消费,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其次,新闻中讲到,知识摆摊的人群,主要是即将或刚刚走出大学的青年人。那么对于这部分群体,我认为知识摆摊是一种主动和社会接触的方式。我记得自己在大学毕业前,也做过类似的事情。那个时候很想多接触社会,除了实习之外,我还打印了家教的海报页,到街上分发和介绍。其实这个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但我还是希望通过很传统的方式,去接触社会、面对人群。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我依然觉得这是一次很珍贵的人生体验。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尝试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那么今天的大学生,他们通过摆摊和社会主动接触,这也是一种低成本的尝试,可以借此观察社会,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到一部分人。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单纯从生意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现象,而应该鼓励年轻人有更多尝试,甚至试错的勇气。
新闻观察:文科生应提升核心竞争力 利用学生时代大胆尝试
的确,从这个角度看,知识摆摊也许不单单是生意,还是一种面对面社交的体验。刚刚新闻中还有一个观察点,就是这些从事知识摆摊的人,大部分是文科生,比如哲学、文学等,因此很多人就说了,文科生学历贬值、文科是“无用之学”。又华,你怎么看?
首先,我觉得这两件事情联系不大,理科生也可以知识摆摊,只不过大部分需要运用一些设备,相比起来,文科生知识摆摊的可操作性会更大;其次,现在文科找工作的确没那么吃香了,尤其是现在人工智能,包括ChatGPT被运用,文科生的一部分工作是可以被复制甚至替代的。因此,我觉得刚刚新闻里面讲得很好,文科生关键还是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怎么提升?我觉得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学生时代大胆地尝试。不管是知识摆摊还是其他方式,在学生时代里,都会是一种低成本的探索。而从长远来看,我相信未来文科生依然会有很好的机遇,因为除了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终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六便士,也离不开头顶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