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理性看待市场变化

厦视直播室 2023-06-11 21:04:01

2023-06-11 21:04:01

网约车早已成为大家生活中一个常态化的存在,它们不仅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然而,经过多年的快速扩张,这片看似广阔的蓝海也迎来了拐点。近期,湖南长沙、海南三亚等地就发布消息,表示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而在此之前,广东东莞、浙江温州、山东济南、四川遂宁等多地,已相继发布过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当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

作为一个诞生仅10年的新业态,为何多地对它按下“暂停键”?这背后到底是供给过剩还是需求发生了改变?一起来关注。

今年4月网约车订单下滑 领证司机增加

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共有309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40.6万本、车辆运输证230万本,分别比2021年初增长了一倍多。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1到4月,全国新核发网约车驾驶员证31.6万本,其中4月就新增了17.7万本,增速进一步加快。但与此同时,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显示,全国4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06亿单,环比下降1.4%。

多地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

以滴滴出行为例,根据企业的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3月-2021年3月,滴滴在中国拥有1300万名年活跃司机,而2022年3月-2023年3月,这个数字变成了1900万,短短两年时间增长了600万。网约车司机增加,平台上的订单量却下滑,这就意味着单个司机的接单量就降低了,必然导致行业竞争加剧,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对司机个人而言,原先可能一天只需工作12个小时就能赚到目标收益,现在至少要工作14至15小时,才能完成任务。

柳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曾给网约车司机们算了一笔账:目前租赁一辆纯电动网约车的市场价为每月3800元到4400元,充电费月均约1000元。扣掉这些成本,按当前日均营运流水计算,在每月满负荷工作30天的情况下,驾驶员的月纯收入仅为3500元到4000元,且未含社保等其他支出,若日均订单量在10单以下,将不足以支撑开支。实际上,全国已经有部分城市的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根据广东省东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监测信息显示,2023年一季度,东莞全市77.3%的网约出租车每天接单不足10单;今年4月份,山东省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官网发布了《关于济南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风险预警的通知》。通知表示,目前,济南共注册69家网约车平台企业,取得网约车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超过3.5万人,根据统计数据测算,目前网约车单车日均接单量不足10单,济南网约车市场运力已基本饱和。

对行业进行常态化动态监管势在必行

专家分析,准入门槛低、时间相对自由是网约车的一大特点,自然在初期吸纳了大量灵活就业人员。与此同时,一些网约车平台为了在短时间内抢占市场份额,降低了准入门槛,导致网约车司机“良莠不齐”。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22年中国网约车消费者认为网约车存在的安全隐患中,61.1%的消费者认为原因是司机准入门槛较低。随着各地网约车市场日趋饱和,关于建立网约车退出机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建立网约车退出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市场竞争过度,同时,也有助于对行业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运营规模。而对于多地相继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发布风险预警信息是地方政府对网约车行业进行常态化监管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提醒投资者和从业者注意市场风险并做出理性选择。

全国多地对网约车按下“暂停键”:探索建立网约车退出机制

“车子不好开,赚不到钱。”这是现在不少网约车司机的真实感慨。相比网约车发展初期“人均月入过万”的高光时刻,如今的网约车司机已经体会到了行业“内卷”带来的重重压力。关于建立网约车退出机制,目前,国内已经有城市在探索,我们再去看看他们的做法。

2021年,广州建立网约车平台合规率监测机制和常态化信息发布机制,定期统计网约车平台运营车辆、驾驶员合规率,对不达标平台公司开展重点监管,并通过官方途径向社会公布行业市场运营、执法监管等情况,加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了解和监督。

在地方实践中,为了引导网约车市场供需关系动态平衡,深圳在2022年底探索建立了网约车运力规模动态调整机制。该机制显示,一旦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变化幅度低于10%,单车日均订单量低于11单,巡游车里程利用率低于60%,满足3个条件中的2个,就会触发预警,供政府决策参考,其应对措施包括暂停网约车运输证和平台经营许可证办理服务。而当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变化幅度大于等于10%,单车日均订单量大于等于13单,巡游车里程利用率大于等于65%,这3项指标连续2个月有任意2项及以上满足即可恢复新增触发条件。

新闻观察:理性看待市场变化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国伟,当前乘坐网约车出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日常,针对各地政府相继对它按下“暂停键”的行为您怎么看?这一事件又会对汽车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观点1 理性看待市场变化

我觉得有几个层面可以去分析今天的这个话题。第一个我想说,政府对行业发展进行及时的监控和干预,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我们在做评论的时候常常说的一个词叫做“防患于未然”。什么叫防患于未然,这种及时干预就是典型的防患于未然。及时的干预,可以使得行业避免面临崩溃风险,使从业者不至于在大厦倾覆的时候无法提前逃生。也使得从业人员、从业企业能够及时地防控风险,让行业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那么第二个层面,我们从事情的表面来理解,势必就能想到接下来这个涟漪的影响力。那就是行业会进一步内卷,从平台调度能力,从业者服务水平,市场价格,市场延伸,等等各个方面都会面临一场内卷大赛。那么如何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服务,一个是价格。对消费者来说,则是简答地用脚投票。这是个常见的市场规律,我觉得这在每个行业都有类似的情况,所以无需用太过负面的态度去解读。

观点2 辐射性影响力冲击波需要提前注意

但对于这个事情的解读,我觉得接下来两个层面则可能是更重要的。我个人觉得可以把这两个方面成为这个新闻性事件的辐射性冲击波。第一个,这个事情出来之后,不少人在讨论的是什么?是比亚迪、埃安,为什么?因为网约车市场是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采购大户,当这一市场面临饱和的时候,势必会把影响力蔓延到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过去的节目中我们也讨论过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可能存在超市场预期的情况,那么当市场的主要销货渠道之一发生变化的时候,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连带影响,我们的车企有没有应对方案,是否对市场有充分的柔性应对能力,这对被誉为近些年最热行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业是一次挑战。第二个,还是关于新能源的,就是已有网约车的淘汰问题,我们知道大部分的网约车都是新能源汽车,也就是电动汽车,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进入市场的电动汽车是否已经到了淘汰的阶段?别的不说,据我了解,这些电动汽车的电池在车辆淘汰后还是可以进一步被利用的,甚至在储能行业等领域,还有可能成为香饽饽。那么,对当下无需的二手电池市场我们有没有更具长远眼光的规划,对储能、环保、甚至相对特殊的危废处置再利用行业,我们是不是可以更早更有序地进行规划和市场引导,让我们真的能够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一定优势,这是相关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在当下就一定要去开动脑筋的事情。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