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扫清医美“黑幕” 处罚仍是关键

厦视直播室 2023-05-05 21:25:02

2023-05-05 21:25:02

近年来,医疗美容越来越普及,研究机构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医美市场规模在202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全年规模接近2300亿元;2022年我国医美消费用户超过2000万,预计2023年我国医美消费者规模将达到2354万人。

【十一部门联合发文加强医美行业监管】

飞速发展中,医美行业也乱象频发,注射美容以及激光整形失败的医美事故不胜枚举,医美手术造成死亡的案例也多次出现。为推动医美行业高质量发展,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从加强“市场准入、资质审核”、规范“导购”活动等方面,为当下火热的颜值经济指出了一条规范发展的道路。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医美相关企业9.78万家,其中2021年新增2.85万家,同比增长225.72%。2022年新增3.34万家,在上一年的高基数上,同比增长17.32%。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又新增医美相关企业9103家,同比增长33.53%。爆发式增长背后,非法行医、假货频现等突出问题也逐步暴露。

上个月,家住重庆的年轻姑娘小唐去医疗美容机构,注射了一种“水光针”。可过了一段时间,她的左脸部突然变得有些歪斜。经过诊断,是患上了“面瘫”。小唐说自己患上面瘫,很可能与注射水光针有关系。

小唐:医生对我说,打水光针,必须要医师资格的人,专业的人来打,如果操作失误,可能会造成面瘫,就是碰到面部神经了。

为了更全面了解自己当初注射水光针的情况,小唐回到这家美容机构,要求对方出具给自己操作的两名医生的行医资质。可经过多次交涉,对方始终没出示相关资料。

像小唐这样的医美事故不在少数,今年三月初,西安一女子为美容打玻尿酸,竟被所谓的“医生”打到了血管里,致使头部部分皮肤坏死,头上出现了斑秃。

小杨(化名):当时注射了一共是7毫升,注射的是左边的额颞部和右边的额颞部,打完之后,我的头右边一直特别特别地疼,然后到4号的时候开始长红色的斑。

事发后,经当地监管部门调查,涉事的所谓“医生”竟无资质。关于医美从业者资质的问题成为消费者关心的一大重点。

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首先从加强医疗美容行业准入管理入手,强调医疗美容兼具医疗属性和消费属性,明确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市场监管总局有关经营范围规范目录,严把行业准入关。根据《意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办理相关执业许可或备案时,要一并录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信息,并通过办理许可备案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网站或其他方便公众查询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今后,消费者可通过这些网站查询自己选择的医美机构是否合规。

蓬勃发展的医美行业也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加入,一些有心人也打着医美行业好赚钱的幌子,试图从违规培训中挣一笔,助长了行业乱象。对此,《意见》指出,医疗美容培训属于医疗技术培训,一般应当由专业院校、医疗机构组织对医学生、医疗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严禁培训禁止类医疗技术或者无对应医疗美容科目的所谓医疗美容新项目、新技术;严禁对“零基础”等无行医资质人员提供医疗美容技术培训;严禁利用、冒用或者虚构国家机关、科研机构等名义对医疗美容培训机构进行推荐或者证明;严禁承诺发放所谓的“职业证书”“职业资质”,严禁宣称学习医疗美容技术能够快速致富。

消费者选择医美机构的另一大痛点是虚假宣传多。《意见》提出加强对医疗美容“导购”活动的监管。严禁无相应医师资质或者医学药学知识的人员在线上线下从事医疗美容诊疗咨询、就医引导服务或利用互联网发布医疗美容知识科普等涉医疗领域专业信息内容。严禁在诊疗咨询、就医引导活动中作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诊疗规范要求的承诺或者表述,依法加大对“医托”“药托”的处置力度。

《指导意见》还要求强化医疗美容行业监管、保持对行业乱象高压严打态势,扫清黑机构、黑医生、黑药械,为依法合规医疗美容机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另外,近期,针对一些医美机构自制的医美服务合同暗藏“霸王条款”、欺诈条款等现象,市场监管总局还制定发布了《医疗美容消费服务合同(示范文本)》,通过督促机构主动公开相关资质、医师执业资格、相关药械等信息,明示、查证溯源渠道,引导消费者到正规机构接受医疗美容服务。并设置“冷静期”条款,消费者在冷静期内可单方解除合同。今后消费者可要求机构使用示范合同文本,以更好维护自身权益。

【新闻观察:扫清医美“黑幕” 处罚仍是关键】

对于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这份有关医美监管的指导意见,你的观察是什么?

我本身并不排斥医美。通过可靠的技术,让人对抗衰老。爱美之心产生强烈需求,也诞生了数千亿元的市场规模和上万亿元的市场预期。面对巨大的利润空间,近些年,我们也看到非法行医、假货频现、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突出问题也逐步暴露,严重危害民众生命健康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我自己也曾经拍摄过很多有关医美导致事故的舆论监督报道,医美行业存在乱象已久,不少人甚至医美“上瘾”,亟需更加严厉的政策法规来约束。

这些年,国家也在不断加强医美市场的监管,自2021年以来,《关于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等政策相继落地。行业政策不断出台,国家净化医美市场的决心坚定。但在我看来,处罚力度仍是关键。

此次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这份指导意见。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强调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医美医美,医在前面。一旦触碰到医疗的红线,需要按照医疗的处罚来予以严惩。

此次《指导意见》严厉打击违法开展诊疗咨询、就医引导的行为等内容,这些对市场行为进行了引导,实际上仍要落在处罚上。同时,我注意到,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此次联合发布《指导意见》的十一部门之列,这意味着医美乱象一旦碰触刑事红线,将难逃刑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也将构建医疗美容风险隐患发现处置机制,为精准识别、快速打击医疗美容行业重大违法行为提供有力支撑。

无论机构或者个人,如果不具备相应资质,开展相关医疗美容活动均涉嫌构成非法行医罪。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参与倒卖或使用“黑药械”,涉嫌构成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任何一个指导意见要和法律责任挂钩,加大对医美非法行医刑事方面的处罚力度,才能让行业良性发展,同时让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更透明化。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