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线观察:直播带岗新形式 招工更精准高效

厦视新闻 2023-04-22 20:00:12

2023-04-22 20:00:12

眼下正是“金三银四”的招聘季,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不少企业的招工形式、用工需求和培训方法都有了新变化。今天的《记者一线观察》,我们首先走进几家制造业企业,一起去看看这些新变化,关注“蓝领”群体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直播带岗新形式 招工更精准高效

一大早,通达科技的招聘主播朱艳玲准时打开直播间,向求职者推介岗位。如今,这样的招聘方式,已成为这家精密塑料件加工企业的常规动作。朱艳玲说,相比于传统的线下招工,直播带岗辐射面更广,面对的人群也更精准。

通达(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主播 朱艳玲:如果说我们线下招工,可能就是附近的一些人他会出来找工作,如果我在线上直播,就是针对全国性的,可能有的人他在深圳、在广东、在江苏,他都能刷到我的直播间。

一年多前,企业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辟招聘新渠道,吸引了不少年轻“蓝领”群体关注。目前,通过直播带岗渠道应聘的人员,占到了企业应聘总人数的三成。近期,企业又有了新的招聘方向——吸引更多高技能“蓝领”人才加入。

通达(厦门)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蔡和平:这些高技能人才,他还是需要对这个企业的实力有一定的肯定,我们(接下来)会在各大直播平台建立一些大号,用官方认证的这种方式,让求职者在第一时间有办法去感受企业,了解企业,最后信任企业。

车间智能化升级 对“蓝领”技能提出新要求

随着制造业不断走向智能化、数字化,不少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扬森数控的机加工车间,工人们正熟练地运用软件调整各项参数,让机床按照预定程序进行精密加工生产。随着车间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深入推进,不少一线“蓝领”最直观的感受是:传统的手工操作减少了,借助数字化工具、解决产线复杂问题的场景增多了。

厦门扬森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车间生产主管 吕嘉楠:(从)学习传统的装配模式,到现在要去学习如何去看待使用这些系统操作、智能系统,通过系统去判断这些精度误差,去优化异常,让原材料达到更高的精度。

生产方式转变的背后,折射出企业对一线“蓝领”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

厦门扬森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扬波:现在需要一些数控机床的操作人员,还有(懂得)一些数据采集、程序优化,能够在这些软件上,在这些智能数控机床操作的人才。

企业优化培训方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在制造业企业对“蓝领”的技能要求中,数据分析、编程编码等技能,逐渐成为“蓝领”岗位的标配。然而,市场上这类人才十分紧缺,因此一些企业选择自主培养。

在金牌厨柜的智能生产车间,“自动化流水线主机手”金成日正在查看设备运转情况,在他面前,工业机器人正灵活挥舞机械臂,将板材精准放到自动化传输线上。金成日说,能够快速识别、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是“主机手”的核心技能。

金牌厨柜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产线主机手 金成日:熟知(机台)里面一些系统的代码,机台发现异常的时候,我们会根据机台报警的一些代码去找到对应的位置,比方说是封边机的铣刀有问题,还是说切刀有问题,刮刀有问题。

如今,像金成日这样的“自动化流水线主机手”,已成为智能制造生产车间的主力军。为了满足岗位对人才的更大需求,企业不仅建立“多能工”培育目标,还通过不断优化培训方法,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金牌厨柜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执行总裁 李邹建:之前以(师徒)带教为主,然后现场演练,自从有了智能化的产线改造后,我们同时在整个学习和培训领域,引入了信息化工具,安排相应的视频课程进行学习,在线上进行一定的通关考试。

【记者一线观察:车间“搬进”课堂 老师变“师傅”】

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不少一线从业人员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作为制造业强国的重要基石,职业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培养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蓝领”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市职业院校都有哪些产教融合的培养新模式?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车间“搬进”课堂 老师变“师傅”

走进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这间智能制造实训室,仿佛置身于“微型工厂”,在“师傅”的指导下,学生们正在进行产品生产的综合训练。通过校企共同开发“典型产品”,学院把车间“搬进”课堂,将课程任务与产品生产紧密结合,模拟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 陈勇:我们接触一段真实的机床,从一些最简单的零件加工到一些复杂的零件(加工),学习这些技能特别有帮助。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 马进中:这个产品使用的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它的方法是通用的,通过(在)典型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把控过程中,把企业文化引进来,在一体化车间中,努力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

生产线配套实验室 模块知识融会贯通

把车间“搬进”课堂后,如何让各个模块知识融会贯通?在厦门华厦学院一千多平方米的“智能制造创新工场”里,这条智能制造机加工生产线,融合了工业机器人等多项工业4.0前沿技术。针对生产线的各个模块,工场内还配套了不同功能的实验室,可进行工业机器人仿真、自动化工程设计等实验操作。

厦门华厦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 叶烝佐:依托于智能制造(创新)工场,体验在工作中整个项目要怎么走下来,怎么去完成它,怎么去促进团队合作,并且对整个智能制造的流程有很好的了解。

不仅把先进生产线引进来,学校还把企业“师傅”请进来,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

厦门华厦学院副校长 雷蕴奇:这个教材特别是专业课程,高年级专业课程,我们一定是跟企业合作,根据它具体的系统,具体的产品,具体的制造过程,这样来编排整个教学、实验和实行内容。

推动产教资源双向流动 实现资源共享

把车间“搬进”课堂的产教融合模式,让“封闭式”课堂走向“职场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然而,部分平台仅面向本校、本专业师生,辐射面依然有限。对此,相关人士建议,要推动产教资源的双向流动,在“引企入校”的同时,也要发挥院校平台的社会效益,让企业人才共享优质资源,解决企业内部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

福建省产教融合促进会秘书长 马盛林:产教融合或者人才培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有流动性的,是有一个共性在里面,除了学历教育,非学历的职业技能提升,或者叫继续教育这一块面临也有一个很大的市场,这里面就涉及到企业用工的员工的职业技能提升也是需要的。

沛亚人力资源服务(厦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健:(企业人才)多走出去,看看外面世界,有利于人才自身技术迭代,可能看到更高的一个“山峰”,这样去更努力往前攀登,这样对高技能人才的技术职业生涯的规划性和延展性也是非常有好处。

我市开发制造业数字化课程 助力企业人才培养

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为了满足我市制造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市工信局组织厦门大学、华为科技等一批校企研发人员,共同开发了针对厦门制造业数字化共性的课程体系,目前共有46门核心课程,内容涵盖集成电路、新材料、机械等领域。

市工信局行业管理处二级主任科员 孙怡:课程目前搭载在工信部人才教育服务平台,免费供广大传统企业学习交流,希望助力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对现有的业务流程、产品体系、管理架构等进行深度重构,引领传统行业转型发展,提升生产效率,融入数字时代。

【记者手记】生产线上的深刻变革,为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也给“蓝领”群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要让企业智能制造攀升新高度,不仅需要职业教育输送更多优质人才,也需要政、校、企通力协作,为“蓝领”群体提供成长沃土,创造更多技能提升通道和职业发展空间,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