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人工智能 科技加速改变生活
我们先来关注最近网络上的一个热点事件,上海一位24岁的00后视觉设计师,出于对已经去世的奶奶的思念,他用AI工具生成了奶奶的虚拟数字人,并和她用视频对话。视频里,“奶奶”头发花白、没有牙齿、讲着湖北的方言,和生前一模一样。这位设计师和奶奶聊了很多,比如升职加薪,比如最近的身体状况,他说的每一句话,奶奶都会仔细聆听,或是点头、或是眨眼来给予回应,有事还会发出爽朗的笑声,那感觉就像是视频聊天,非常的身临其境。我们一起看一下。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说是越来越广泛,而且门槛也越来越低。然而我们知道,任何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AI技术在正向使用时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也要警惕滥用、甚至负向使用AI技术时所带来的各种乱象乃至危害;对于前者,我们乐见其成;而对于后者,决不能放任自流!如何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划好“底线”已是当下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关注。
AI图像修复技术助力 用科技点亮寻亲路
前不久,备受社会关注的孙海洋之子孙卓被拐案开庭,寻亲家庭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心。您可能有所不知,在这一张张寻亲照片的背后,也离不开AI技术的贡献。盛建中是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的博士生,在一次网页浏览中,他发现寻亲家庭发布的丢失儿童的照片非常模糊,人脸不够清晰,他和同学就萌生出将图像修复技术应用到寻亲中的想法,之后大家一起研发出了应用于寻亲的图像超高分辨率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博士生 盛建中:核心有20个同学,研发出来一个算法,最开始是我们采集数据,做标签,拿到模型做部署,预测进行修复,给公益组织去看,他们觉得可以再给寻亲家长看,家长觉得可以,这张照片才算修好。
参考国际通用的图像质量评分体系,团队拿到的原始图片很多只能达到1至2分,特别模糊。经过团队的修复,图片的质量能够达到4分、5分。在孙海洋寻亲事件中,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寻亲系统,帮助修复了人贩子的线索、孙卓幼年的照片和其父亲孙海洋年轻时的照片,协助警方成功抓捕人贩并找到孙卓。
目前,团队已经为1000多名失踪儿童修复照片,借助图像修复技术,9名失踪儿童被成功找回。
十元就可脱衣换脸? AI让作恶成本更低
AI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乱象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此前,广州一名女子在地铁上的照片被AI“一键脱衣”,虚假图片在网络广泛传播。不少人提起这件事,也担心自己受到类似的侵害。
广州市民 谭先生:就个人隐私方面,就可能会被盗用之类的。
广州市民 张小姐:我是很担心我自己的信息可能会因为这种方式,然后遭到一些网暴,可能会被泄露。
记者在淘宝上搜索“智能换脸”等关键词发现,有不少商家都售卖相关的服务,价格也很便宜,从几元钱到二三十元不等。店铺客服表示,店内售卖的AI换脸软件可以使用不同的视频模板进行自动换脸,而在其他网络平台上也有免费提供使用AI换脸服务。记者尝试后发现,在相关的小程序中选定模板,而后上传自己的人脸照片,就能制作出换脸视频。
对此律师提醒,使用他人面孔进行AI换脸制作视频可能涉嫌侵权。
律师 陈伟杰:如果是使用他人的肖像进行换脸,然后通过这个网络传播,或者是另做他用的话,那么可能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那如果他这个传播,或者他的这个换脸的技术,是用于恶搞或者是贬损他人的名誉的话,那么还有可能是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为了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前几天,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起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标志着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第一份政府文件也将出台。《管理办法》有哪些亮点呢?一起来看。
《管理办法》共21条,其中明确定义“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
拟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规范要求
《管理办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提供者提出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其中包括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提供者应当明确并公开其服务的适用人群、场合、用途,采取适当措施防范用户过分依赖或沉迷生成内容;提供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对用户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承担保护义务。不得非法留存能够推断出用户身份的输入信息,不得根据用户输入信息和使用情况进行画像,不得向他人提供用户输入信息。
发现侵权等应停止生成防止危害持续
此外,《管理办法》还明确提供者发现用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商业道德、社会公德行为时,包括从事网络炒作、恶意发帖跟评、实施不正当的商业营销等,应当暂停或者终止服务。提供者应建立用户投诉接收处理机制,及时处置个人关于更正、删除、屏蔽其个人信息的请求,发现、知悉生成的图片、视频等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不符合本办法要求,应当采取措施,停止生成。
《管理办法》的出现,让AI的“移花接木”有法可依,网友们也是纷纷点赞。有网友说,“看了《办法》,确实不管是ChatGPT、还是其他生成式AI产品,都会被审核关卡所裹挟,非常有必要!”也有网友表示,“可以预知的隐患,必须先堵上!这技术更新太快,生成内容的能力太强,真等到泛滥再去治理那就来不及了!”。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管理办法》强调权益保护,主要防范滥用行为。一方面是防范平台滥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侵害用户隐私,另一方面是防范用户滥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侵害他人权益。《管理办法》出台得非常及时,如此详细的管理规定在全球范围内也很少见。
新闻观察:人工智能 科技加速改变生活
接下来是新闻观察环节,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新闻观察员肖鑫。肖鑫,你好。如今,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给我们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的安全隐患。对此,你的观察是什么?
前段时间,ChatGPT出现后,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看到,不少的应用都推出了相关的功能。我自己前不久也尝试了其中的一类。那是一款制作PPT的应用。只需要简单输入你想要制作的PPT的主题,核心关键词,等待3到5分钟,应用就能生成出一份精美的PPT。虽然,仔细看可以看出,这份依靠人工智能生成的PPT中,有不少错误,一些表述也都比较空泛。但是,它为我搭起了框架,大大节约了我的制作时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给我们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确实,也涌现出了一系列问题。就现实而言,最大的争议性,主要是对隐私权构成新的挑战,使内容造假或者作恶的门槛降低。
新技术落地,大多会对既有监管体系形成冲击,进而促成监管制度的完善。在以往这一过程常以年或者十年计算,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同,它仅数月间就震动全球。近年来,面对亟待治理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乱象,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就使得既有监管可能会更迅速地面临挑战,管理办法的制定也显得更为迫切。
前不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正式起草了。这标志着我国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第一份政府文件也将出台,为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划定了“底线”和“红线”,不断完善人工智能违法行为的治理体系。但与此同时,我认为还应该压实主体责任。根据相关规定,采取对深度合成内容进行标记的源头治理、形成行业公约、伦理指南等有效措施,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深度合成技术向上向善,始终在法律“红线”内运行,才能充分发挥出技术自身的发展潜力和价值,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