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时代进步 人才培养亟待与时俱进;新技术加速进化 教育优化需要系统解决

厦视直播室 2023-04-11 20:47:50

2023-04-11 20:47:50

最近,与学科专业有关的行业发展频频引发社会关注:前不久,上海世界技能大赛通过对行业发展人才结构与需求的调查分析,发布了包括5G+工业互联网、数字金融、数字化营销、新能源汽车在内的6大领域具有前瞻性的52种“未来职业”,这些“未来职业”包括乡村买手、自动驾驶安全员、碳金融产品经理、元宇宙资产管理顾问等。

我国部署高校学科专业改革

最近大火的OpenAI新成果的发布,同样也引发公众对新技术与职业的探讨。为适应时代的变化,我国很快也将开展较大幅度的学科专业调整。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将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布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我们一起来了解。

2025年 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将被优化调整

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好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点、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围绕改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工作,方案指出,要深化新工科建设,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加强新医科建设,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健康产业新发展,布局建设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紧缺专业,培育“医学+X”等新兴学科专业;推进新农科建设,开设生物育种、智慧耕地、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林智能装备、乡村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加快新文科建设,强化重点领域涉外人才培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关键语种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精准推动基础医学(含药学)学科专业建设,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8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系统推进哲学、历史学等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

方案还要求,各地各高校根据改革方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并结合年度学科专业设置,每年报告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降临,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正在形成,不创新就会跟不上变化的步伐。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要求,高校和学生应该如何做?从学校到职场,毕业生缺什么?在社会快速发展、新职业大量涌现的背景下,高校又该如何平衡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我们接着来看。

新就业需求倒逼教学改革

在上海世界技能大赛发布的“未来职业”中,有将近半数与数字、元宇宙、互联网有关,例如数字金融营销师、元宇宙资产管理顾问、元宇宙活动策划师等。元宇宙的发展带来新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新的技能和素质。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让高校意识到需要努力追赶,并通过教学改革,在产教融合方面发力。去年,清华大学就专门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公选课《元宇宙的发展与挑战》,让学生全面了解元宇宙;合肥工业大学也表示,随着产业发展积累,在“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在近5年内凸显,催生新就业需求,倒逼教学改革。专家强调要面向产业链需求和人才成长,构筑多方合力的教育链和培训链。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迪安: 要立足中国大地,着眼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来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培植一批新型专业,形成更加优化的科学的学科结构。

新学科应提高行业的匹配度

高校传授的书本知识与用人单位的实践需求脱节的情况,也一直存在。在人社部近日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缺工情况就较为突出。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行业招工难,有部分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而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与大学专业课的设置方式以及多数高校教师本身不在业内工作等因素也有关。对此,专家表示,高校不仅要加强学科设置,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该更多介入,指导、帮助有需求的学生更好地获取实习信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要求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去走访企业,而走访企业,除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时候提供这样的一个人才订单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还需要跟我们的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些实习的机会 实习其实是参与到人才培养之中,我们也提到,高校和企业要产教融合,其中就包括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通过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熊丙奇还建议,高校应联合企业探索“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从而推动学生从实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高校应平衡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

平衡人才培养的“变与不变”,也是高校在新时代面临的课题。当下,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规范、自主学习、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高校要在为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之外,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引导大学生在新就业、敢创业上下功夫。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兼武装部部长 刘妍: 我们邀请了一些很有经验的这种职业指导师,然后他们把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创新成为了一些小游戏,把这个生涯观的教育,就把它前置了。

新闻观察:时代进步 人才培养亟待与时俱进;新技术加速进化 教育优化需要系统解决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科技是以一种加速度的形态向前发展,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再到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看到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就教育来说,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那么,当下,国家要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这会产生怎样作用?听听你的观察。

我们知道,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它的结构和质量会直接决定我们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从现实的社会发展来说,科技进步在前,相应的教育确实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这样的滞后性我们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延时范围,如果延时的时间跟不上科技的进步,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大学培养的人才,难以和现实需求相匹配的严重问题。而反观我们的高等教育确实也一定程度存在学科专业设置缺乏克制和规划,一些短平快的学科专业扎堆等问题。现在,从国家层面对高校的学科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