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过度包装存在“重灾区”
今天的头条我们来关注商品的包装,相信这个话题一说出来,电视机前的每位观众都有很多话想说,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买东西,也会收快递,东西或包裹拿到手,第一件事就是拆包装,在“保护商品”这个基本功能得以满足的前提之下,如果包装过多,一层又一层,那么,拆的时候既觉得麻烦、又会感觉很浪费。最近,中消协就针对“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现状,以及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看法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发布了相关报告,从他们的统计来看:当前有80.7%的消费者反对过度包装,而认为自己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者中,有71.3%感觉受到欺骗,但只有14.7%的消费者进行了投诉维权。
【过度包装存在“重灾区”:污染环境 成本仍需消费者买单】
调查还显示,在消费者的印象中,奢侈品、月饼、保健品、茶和化妆品,都是过度包装的“重灾区”,而这些商品主要集中在大型商超和品牌电商等渠道,为此,我们的记者也走访了我市的商超,去那里听听市民怎么说。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市民都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的商品,他们担心这些看起来华丽的包装,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容易导致商品价格虚高,成本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
市民:比如月饼,感觉成本没那么高,但是包装得很精美,就卖得很贵。
市民:现在牛奶是过度包装最夸张的,以前一箱就是一箱,现在同样的价格同样的一箱下面全部是用纸皮垫起来的,上面就一排,以前都是满的,现在就是让消费者误以为一大箱都是整的,结果一打开只有一半,肯定是不环保,你要扔掉的东西很多,往哪里扔,扔到哪里都是污染。
市民:茶叶会有,比较贵的茶叶包装比较复杂,打开后会缠了好几层,除了一个大的外包装,里面还有铁罐子,再打开每包还有分装,其实没必要。
市民:包装比较(华丽),里面的东西又很空,感觉有点浪费,还是简约点比较好。
也有一些人表示,适度和适当的包装也是刚需,比如可以隔离外界污染、保持食物清洁、便于运输携带等,如果忽略这些基本功能诉求,一味追求包装的简化,最后可能会导致矫枉过正。
市民:包装不要过分,没有必要过度一盒再一盒地包装,适度包装看起来精美,其实也是蛮好的。
市民:看个人需求,如果要送人,这种(精美)包装就比较合适,如果是纯属自己消费,那这种就不太实用。
市民:比如(快递)里面比较易碎的,或者需要冷藏的,可能需要二氧化碳或干冰,这种是需要的。
但其实,“过度”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到底怎么包装算适度,怎样算过度呢?我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样,判断的方法和标准都是主观的感性认识,实际上,市场监管总局对此是有明确国家标准的,“过度包装”是指商品超出正常的包装功能需求,在“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三个方面超过必要程度的包装,即:包装的耗材过多、分量过重、体积过大、成本过高等。
但根据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真正熟悉我们刚刚介绍的这个“商品过度包装判别标准”的消费者,只占到此次调查对象的7.8%。
【新闻观察:加强消费者监督 首先要让消费者“懂”监督】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过度包装已经是个老话题了,你觉得过度包装一直难控制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这个话题谈论过多年,为什么依旧存在话题性,是因为现象依旧存在。在颜值经济之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精美的包装可以提升产品销量,我们并不反对精美包装,然而过度包装可就踩红线了,不少企业甚至把产品的重心放在了包装上。
这个问题屡禁不止的核心除了监管力度不够之外,我认为还是缺乏消费者监督。一个产品过度包装的成本是消费者来买单,这个过程基本上是被迫的,这就可能侵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可能有人会说,侵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就可以去投诉举报啊。在刚才你提到的数据里我们也看到了,真正维权的消费者占比很小,真正熟悉过度包装判定标准的消费者更少。如今消费者判断过度包装基本都是凭感觉,虽然国家有评判标准,但像空隙率等相关标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太过专业,很难自行判断。消费者自己很难有“实锤”自然不会投诉,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也让商家更加肆无忌惮,这个问题也就存在多年。所以,除了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外,如何让消费者能够更明确判断过度包装,是相关部门需要思考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消费者懂监督、会监督之后,商家自然会有所收敛。
【为包装“瘦身”:我市多行业做出有益尝试】
我们栏目最近几年,基本每年都有讨论过“包装”这个话题,但是内容还是发生着变化。在“垃圾分类”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大家对“过度包装”的关注,在我市,现在不少行业都有为包装“瘦身”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我们继续来看。
在位于湖里区的这家超市记者看到,货架上多数商品只有一层包装袋或者包装盒。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超市多数自营商品,如谷物、纸巾等都取消了分装,采用大包装形式能节约不少包装材料。此外,超市的购物袋也选用了可降解材质,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
厦门山姆会员商店副总经理 卢凌东:考虑环保,尽可能减少过度包装,当然我们也会考虑(商品的)属性,更多从一些日用品,不需要太关注包装的这些商品,比如纸巾、米、油等等,我们也把这一块体现在价格里,可以让会员买到更便宜的商品。
与此同时,快递行业的包装也在不断“瘦身”。走进前埔的这家快递点,有顾客正准备将旧手机寄出,网点快递员把旧手机塞进珍珠棉套里,再装入箱中,一个小巧轻便的快递就包装完成了。工作人员介绍,珍珠棉套是他们近几年新增的包装材料,具备防震功能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以前用葫芦气泡膜包裹再使用大量胶带固定,包裹就变得“胖乎乎”,现在,“瘦身”后的快递也能装进小一号的快递箱中。他们还推出了聚丙烯塑料制成的快递循环箱,采用魔术贴和卡扣来封装,一般能循环使用70次,不仅方便、耐用、易于回收,也能减少胶带的使用。
厦门顺丰前埔南路网点负责人 巫能添:(以前)一捆胶带大概用5天左右,现在一捆胶带大概能使用7天到10天左右,我们同样有跟收派员交代,派完了件如果客户不需要的纸箱,可以回收回来,加以二次利用。
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整个新生代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国家对食品过度包装的严控,包装正朝着减量化、无害化、可循环的趋势发展,为此专家也建议,国家和地方在制定细则方面可以加大力度,进一步细化规范,同时企业也必须要顺势而为,尽量使用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材料,利用新技术创新包装设计。
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王艺明:从政府层面我觉得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对厂家进行引导、规范,比如外包装的循环使用,一方面硬要保证消费者的体验,另一方面又能够发挥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新闻观察:换个角度解决问题 让过度包装得以有效控制】
有企业已经开始在尝试为包装瘦身,但就像刚才提到的,在颜值经济之下让所有企业都自律,会存在难度,我们是否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数据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这些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可见过度包装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消费者负担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这个问题要从根源解决,除了要政府层面加强监管,还有我们刚才提到的要让消费者懂得监督外,我们还可以思考从末端的环保角度来倒逼企业。如今各地垃圾分类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但想要垃圾总量减少,除了回收利用外还得从源头控制,相关部门可以从这个角度制定更多规范,让企业为了达到相关环保标准从而减少过度包装。这只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一个角度,我相信对于监管部门或者业内人士来说,应该还能想到更多角度去控制过度包装。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看相关部门想不想做了。
【强制性国家标准今年9月起实施 助力商品轻装上架】
值得期待的是,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将于今年9月起实施,对包装有了更细化的规定,一起来看。
新标准涵盖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包括茶叶、酒类、糕点、保健食品等。
新标准规定了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和包装成本要求,以及相应的计算、检测和判定方法。其中,极大地简化了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定方法,消费者只需要查看商品本身的重量或体积,并测量最外层包装的体积,通过计算就可以初步判定商品是否存在过度包装问题。此外,新标准还严格限定了包装层数要求,食品中的粮食及其加工品不应超过三层包装,其他商品不应超过四层。
同时,新标准继续执行现有标准对包装成本的要求,除直接与内装物接触的包装之外,所有包装的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20%。
【主播观察:治理过度包装 你我都有责任】
逐利是商家的天性,用包装提高商品的“颜值”,其实无非是想利用“眼球经济”提升销量,但如今大环境在发生着改变,商家与其在“过度包装”上下功夫,不如在“包装材质”上搞创新,多使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卖点,同时厂家也应该摆脱对包装的依赖,毕竟用品质占领市场才是持续发展之策。当然,治理“过度包装”不只是商家和监管部门的责任,因为有需求才有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可以说是在源头上影响着整个商业链条,如果大家都能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主动选择简化包装或者绿色环保包装,就能很大程度上加速“过度包装商品”市场的萎缩,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的事情,以上就是今日热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