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产推行标准,不是追求千人一面、千店一味

经济日报 2022-11-05 10:11:53

2022-11-05 10:11:53

近日,相关部门制定出台鸭血粉丝汤、“老坛酸菜”质量标准的消息广受关注。近年来,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为特色产品制定团体标准、行业标准的做法日益多见,质量标准成为越来越多特产的“标配”。总体上,质量标准的制定、推行有利于地方特色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特产的质量标准主要涉及原料选取、制作工艺、产品性状、经营场所等方面的要求,能够从流程和结果两个层面形成规范,为企业经营、行业自律、政府监管提供指引、依据和参考,推动产品形成相对统一、稳定的品质,克服杂、散、乱的问题。过去很长时间,特色产品领域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质量指标,但很少有正式的质量标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标准对特产行业的意义愈发凸显,为特产营销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奠定基础。

在特产走出起源地、开拓新市场的过程中,相对稳定统一的质量能让产品的众多经营者联结为一个集体,将各自的口碑、影响力聚合起来,获得更多市场关注与认可。相关调查显示,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重庆小面等特产“走红出圈”“漂洋过海”的背后,都有质量标准的支撑。特别是当特色产品因出现问题而陷入低谷时,通过严格的标准来强化产品的生产营销规范,也有利于克服行业积弊,矫正违规做法,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不过,在特产标准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经营者、消费者认可的同时,“特色与标准能否兼容”的忧虑渐渐产生。统一的标准是否会让特产变得千篇一律,失去特色?这是不少商家和消费者存在的担忧。

标准与特色并非完全对立。特产的本质特色是群体特色。在当前快速迭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质量标准是这种群体特色稳定存续、获得广泛认可的基本保障。

当然,产品同质化程度过高确实不利于行业发展。防范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标准的刚性与弹性之间寻求平衡。良好的质量标准应当是求同存异、刚柔并济的。一方面,它需要通过刚性约束确保群体成员的产品具有基本共同的元素,守住公共品牌;另一方面,也要为成员的特色和创意保留柔性空间。换言之,推行标准是为了避免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而不是追求千人一面、千店一味,重在防止“不靠谱”,但不苛求“清一色”。

通过标准的妥善制定确保其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兼顾“刚”“柔”这两方面要求的关键所在。

标准制定者宜充分考察产品的历史传承、竞争优势、公众认知,广泛征求行业成员意见,在产品的各项质量属性中,找准对产品的特色价值、品牌声誉等具有决定意义的核心指标,将其作为行业成员的刚性要求。对于其他“锦上添花”的质量属性,可纳入倡议性、指导性标准,既为行业精益求精指引方向,也尊重经营者的自主选择权。

对质量水平的要求,不能只顾对标“顶端”,也要兼顾不同规模、不同运营模式经营者的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若特产行业内部存在不同风格的“流派”,而且都被公众认可,对其适用的标准可以有所差异。此外,产品的生产技术、经营模式、消费偏好等会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标准的内容也应适时修订。应以精准施策、与时俱进的思维,确保标准的包容性。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