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培养“干货型”高层次人才

厦视直播室 2022-02-15 20:59:01

2022-02-15 20:59:01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从2016年启动的一项重大战略,目的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轮“双一流”建设2016年启动至2020年结束。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6—2020年共培养研究生222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7万人,硕士研究生195万人,已经成为国家急需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

关注“双一流”建设

昨天,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也意味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已经启动,那么第二轮的“双一流”建设都有哪些变化?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

根据首轮监测数据和成效评价,三部委确定了新一轮建设高校及学科范围。(全包装)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在最新公布的名单中,新增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此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 瞿振元:首先一个视角就是,一定是贴合国家的急需,第二条就是还是强调我们这个建设学科的水平和特色,同时呢,我们也强调基础条件必须整体统筹考虑,包括它的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这方面,再一个考虑,不跟社会上的一种排名挂钩,按照这样一个原则确立了新增学科和新增的学校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将淡化高校身份色彩

据了解,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突破上。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洪大用:本来是一个分类建设的概念,但是在高校建设实践当中就产生了身份的这样一种提级,升级的,升格的驱动,把这个精力放在外延扩张和规模扩大方面,背离了我们“双一流”建设 特色发展内涵建设的一个初衷

据了解,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将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一是建设动态监测中,不把帽子和论文数量等作为监测点,加大质量、贡献和内涵建设成效的监测,并有充分“留白”空间,高校可将特色成效写实性描述。二是在建设成效评价中,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关注代表作质量、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情况等,重点考察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三是在认定建设范围中,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基本门槛,把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水平作为基本依据,突出建强促优,综合设置认定条件,不与各种大学学科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

新闻观察:培养“干货型”高层次人才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你认为双一流建设的初衷是什么?为何要淡化双一流的身份和帽子?

培养“干货型”高层次人才

我认为双一流建设并不是开设一种新的评价体系,而是“要干货”。通过双一流的建设 培养出更多“干货型”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是要为社会发展、国家项目出力的有干货的实打实人才。从双一流的评价体系就可以看出,分数、论文已经是次要的,评价体系中更关注社会服务的贡献、代表作质量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成果情况等等,这些都是能为社会、国家做出实际贡献的成绩。另外,这次新增加的几所高校专业中,有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这些专业的增加不免让我想到如今的疫情防控,所以我认为,双一流建设的初衷就是要为社会、国家、世界发展的某些领域,甚至是急需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

性纠偏 “双一流”不是身份是责任

在就业市场上,现在除了985、211外,双一流成为了用人单位的一种新门槛,但显然这样的门槛违背了双一流建设的初衷。所以双一流淡化身份和帽子,是一种理性的纠偏。双一流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责任。

关注“双一流”建设:首轮16个“双一流”学科被公开警示

在昨天公布的名单中,还有15所高校的16个“双一流”学科被给予公开警示,但并没有退出建设范围。这些学科为何被公开警示呢?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从首轮建设的成效来看,所有建设高校都取得了明显建设进展,整体上实现了阶段性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公开警示是其中重要内容。首轮建设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建设目标,但实际建设时间还不长,有些学科因各方面原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其他同类建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相对靠后,为激励督促,也是为了警示其他建设学科,需要给予这些学科公开警示的处理。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洪大用:考虑到首轮建设时间实际上不足5年,“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 本是?建设学科不调出,但是对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一般,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提升程度都不突出的16个建设学科进行约谈,并给予公开警示,相关学科应加强整改,2023年将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评价的 将调出建设范围

新闻观察:引领高等教育风向标 让教育服务时代发展

你觉得双一流建设为何要吐故纳新?

吐故纳新也就意味着优胜劣汰,双一流建设有进有出,打破“终身制”,一方面能鼓励有实力的学校往前冲,激励他们不断提升。另外也能给表现退步的学校压力,鞭策他们不能停滞不前。这样的模式是一种良性循环,让双一流的车轮不断向前迈进。

另外,双一流建设不仅是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机制,更承载了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使命。如今,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加速重塑世界的格局,中国的不少战略都与之相关,而人才的培养,恰恰是科技强国、民族复兴的重要支点。

最后,我想说,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针对部分高校和专业,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风向标,让我们的高等教育有更多参考标准,真正让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

厦门大学6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

在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 厦门大学有6个学科也入选其中,包括: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福建另一所进入名单的高校是福州大学,学科为化学。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