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八)建盏:重燃千年窑火 两岸共寻建盏古韵

两岸新新闻 2022-02-13 22:19:33

2022-02-13 22:19:33

  建盏,黑瓷代表,产于中国古代八大名窑——建窑。“建窑”,因其所在地位于福建建阳水吉镇,古代隶属建州而得名。建盏的釉色绀黑纯正,蕴藏着中国文人简素古朴的审美情趣;同时又有窑变万千,神秘莫测,教人倾心。不过自宋之后,饮茶风俗改变,建盏从明代停烧,断代数百年。为复刻这门传统工艺,两岸匠人们孜孜以求。今天的系列报道《根脉》,我们一同探寻两岸匠人的寻“盏”之路。

  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因宋代点茶、斗茶之风而盛行。所谓点茶,就是将茶叶碾碎成粉,放入茶碗中,再注入沸水,同时用竹制茶筅不断搅动,形成白色汤花。为显茶色,黑釉建盏是当时茶器中的最佳选择。宋徽宗在其著作《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能够获得皇帝的赞美,建盏在当时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

  建盏考古专家 谢道华:建盏的釉色以黑为主基调,这种含蓄内敛的颜色,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建盏的釉面纹理是在烧制过程中随着不同炉温自然形成的。因此,建盏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曜变,是建盏中至高无上的釉色,其斑纹在光照之下能够变幻出炫丽的光晕和耀斑。宋人用古法柴烧工艺烧制了几千万件,才偶然得到寥寥几件曜变盏。

  数百年后的今天,不少匠人倾尽全力,以复原遗失的宋代建盏烧制技艺为毕生目标,曜变的魅力成为他们心中不竭的动力源泉。

  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许家有:曜变是可遇不可求的,曜变盏的花纹跟普通的花纹是不一样的,很奇特的一种产品。

  出生于福建南平建阳水吉镇陶瓷世家的许家有,自小学习陶瓷烧制工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参与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恢复研究工作,协助科研专家组成功仿制出宋兔毫釉建盏。为了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许家有在水吉镇新辟龙窑,恢复传统的龙窑柴烧技术。

  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许家有:传统的龙窑像一条龙,长长的,顺着山坡建起,慢慢地斜上去,它有一种拉力,从底下烧起,里面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

  选土、拉坯、上釉、装窑……建盏的制作分13道工序。龙窑柴烧是个技术活,需要匠人像温度计一般精准掌握火候,烧制一窑大约需要15天,最终成品率极低。即便是这样,许家有依旧坚守古法,如果有一点瑕疵,他都要亲自砸碎。在他看来,建盏的“根”在龙窑,遵循古法龙窑柴烧烧制的作品,从器型、釉光、胎体,到斑纹都更显宋韵气息。

  国家级非遗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许家有:你要做好文化的东西,是有一定的难度,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小小心心、认认真真地去做,把真正的文化的东西传承好。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 黄刚:现在看到的这条是南浦溪,它是闽江的源流,古代的建盏就是通过这条溪流运到福州,再运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

  宋元时期,建盏最常经由浙江天目山被运往海外,特别在日本广受推崇,日本人由此模仿烧制出了“天目盏”。清末,天目盏由海外流转至台湾,也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爱,许多人开始追溯了解建盏文化,并努力传承与发展建盏烧制技艺。然而,台湾囿于资源,缺乏使建盏成型的高含铁矿土,只能使用配方釉,如何恢复宋韵建盏,一直困扰着台湾的匠人们。

  台湾陶艺家 李玉明:烧传统的还是很少很少,一个(原因是)文献少,一个是要用原土原矿,成品率太低了。

  李玉明在台湾多年从事古瓷器研究,而她母亲的祖籍地正是“建盏之都”福建建阳。2015年,李玉明来到建阳考察,就被眼前一片数百年前的建盏古窑遗存所惊艳。带着对建盏的热爱和故土的虔诚,她决定留在建阳潜心钻研建盏的烧制。

  台湾陶艺家 李玉明:漫山遍野都是碎片,我去的时候,自己也感觉到好像是一种使命,必须要去做。

  2016年至2019年期间,她勤走两岸,并在台湾建立了中华历史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为推动两岸建盏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台湾匠人受她的鼓舞,不远千里来到建阳寻土、寻“根”。

  台湾陶艺家 李玉明:一方土养一方瓷,只有在地的土才能烧制出(宋代建盏),我要追寻的就是原土原矿。

  在泥火之间,两岸匠人苦心孤诣,传承延续着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

  福建省级非遗“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许家有:一定要把建窑的盏复制起来,不能让它再断代下去。

  台湾陶艺家 李玉明:一窑生,一窑死,一窑生不如死。我就一直朝着这句话,失败没关系,下次再烧,一定能行。

  千年窑火,熄而复燃。两岸匠心,一脉相承。传承古法烧制的建盏,内敛脱俗,高雅静谧,正如中华民族,雄浑之中有华美,素简之中见精神。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