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三):朱子文化 联通两岸的心灵纽带

两岸新新闻 2022-02-03 22:39:04

2022-02-03 22:39:04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所创立的闽学体系,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被称为朱子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朱子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这种同文同祖的双重关系,推动朱子文化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资源。今天的系列报道《根脉》,我们就一同探寻两岸朱子文化之根。

诗歌朗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陈国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空间多大,鱼在海面上跳跃,鸟在高空中飞翔,这种自由跟人类一样,实际上朱熹所表达的就是自由。

纵览中国古代哲理诗章,朱熹运笔之妙,让人身游其间,谈哲理却不露说理的痕迹,这便是朱子理学的精妙之处。朱子文化蕴浸润海峡两岸,来自高雄的黄柏翰中学时代就对朱子理学十分着迷。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台胞 黄伯翰:当时觉得很震撼,这个里面对于理学的梳理内容,我觉得很细腻,好像给人的一种精神的振奋,“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里面讲的这些纲领纲目,它其实就对于人的方向的一种确定。

2012年,黄柏翰参加了两岸共同发起的“重走朱子路”活动,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台胞 黄伯翰:我当时第一次来福建,就是来到这个武夷山,也是第一次来大陆,我们就去朱子出生拜师的这个地方,突然以前这种中学读的这些东西,好像顿时就活起来一样。

结束了台湾的博士学业后,黄柏翰来到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一呆就是近十年。潭溪的半亩方塘,朱子巷的鹅卵小石,兴贤书院的青苔,紫阳楼的灯光,九曲溪上的棹歌,过去这里是朱熹成长、求教、讲学、授徒的地方,如今也成了黄柏翰时常徜徉的所在。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700年前,朱子理学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奠定了朱子学在中华思想文化长河中独尊数百年的历史地位。

记者 樊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朗朗上口的诗句,很多人都知道出自朱熹。的确,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也正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智慧光芒,作为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朱子理学是一门涵盖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的,新儒家学术思想体系,并以福建为基地影响中华文化圈,成为联结两岸,联结海内外的重要桥梁。

朱熹一生重视教育,先后创建了同安县学、寒泉精舍、云谷草堂、武夷精舍和沧洲精舍(考亭书院)。同安经朱熹教化后,“士君子服习诗书,敦尚礼义,贤才奋兴,彬彬日盛”。相传在同安主簿任上,朱熹曾渡海前往属于同安县治下的金门岛视察与讲学,后人建立燕南书院纪念他。金门由此文教鼎盛,薪火相传,成为了人文毓秀之地。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 陈国代:福建是朱子理学的大本营,一代培养了很多的官员教员,特别是在清代后期的时候,有大量的大陆特别是福建的官员,到台湾去治理社会,就把朱子理学带到台湾去了。

金门燕南书院首任院长 杨树清:有一个古文献叫作《沧浯琐录》,记载着因为朱子的教化,因立书院于燕南山,就是因为他的关系,或者因为他的关系,后人建的,还是他来讲学(建的),这无可考,但是这个燕南书院,在金门的历史,在同安的历史,当作朱熹所倡建所造建的第一所书院。

根据史书记载,燕南书院是金门最早的文教起源地,带动了金门的文风繁盛。相传明朝末年,燕南书院曾被改做寺庙,而后又因战事而损坏。如今的燕南书院,是金门人根据旧址,历时3年多,重新建造而成的。

金门县导游公会理事长 博士 陈成基:当初这个书院因为军管,就把那些石头做了很多碉堡,有留下一些残迹的基座,依照基座的形式去推算出当初的大小,以宋代来讲,能够建立一个这样子的书院,可见工程非常浩大。

燕南书院或许容颜不似过往,但对金门而言,不变的是朱熹的谆谆教诲。在金门,《朱子家训》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金门县导游公会理事长 博士 陈成基:金门人把朱子家训奉为自己的家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朱子家训里面有最经典的一句,影响金门意义最为深远的一句,叫作,诗书不可不读,做人要有礼貌,读书要有诚意。所以金门人从此开始喜欢读书,即使生活再忙碌,读书也是正常现象。

朱熹的思想犹如一颗种子,在金门生根发芽。据不完全统计,宋明清三代,金门共出了47名文进士,3名武进士,其中以明代时人数最多,文风最盛,留下了“八鲤渡江”、 “五桂联芳”的美谈。

伴着时光,金门人对朱熹的敬仰更加延绵不绝,相继修建了浯江书院和朱子祠,以此彰显朱熹教化之功。百年过去,朱子祠中香火不绝,朱熹思想依然被人尊崇。

到了明代,郑成功从金门出发,赶走占据台湾的荷兰人,兴建了台湾第一座孔庙,将传统儒学和朱熹思想带到了台湾。而后,明清的理学家又在台湾兴建书院,把朱子文化全面系统地推广。及至现代,两岸举办各式活动,包括共庆朱熹诞辰、朱子文化节、朱子学论坛等等,共同弘扬朱子文化。

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朱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姜立煌:台湾地区的朱氏后裔就达到十几万,台湾地区有朱氏后裔宗亲会,他们每年的祭祖恳亲,都会来到福建武夷山五夫。

金门燕南书院首任院长 杨树清:两岸文化的融合,我觉得这个东西不会因为政治的操弄,或者因为“去中国化”而影响,现在台湾的教科书 课纲,甚至把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以我来看 这些东西都是短暂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望走过的湍流急河,不管两岸关系如何变化,总有一种力量将彼此牵引。两岸的历史文化联结无法割裂,两岸同胞同受中华文化哺育滋养形成的心灵纽带,也无法被切断。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