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区同行:同安篇(一):千年农业县“蝶变”现代新城区

厦视新闻 2021-11-30 19:54:27

2021-11-30 19:54:27

在厦门的六个区里,“千年古城”——同安区的发展腹地最广阔,历史也最悠久。40年时间,无论是产业从无到强的发展之变,还是关乎民生福祉的生活之变,同安区一路与特区同行,在改革中抢抓机遇、在担当中加快发展。今天的《与特区同行》,我们为您解码同安区的40年之变。

1982年10月1日 《厦视新闻》:旱年夺得较大丰收的同安县新店公社社员,喜气洋洋地投入秋收大忙……

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刚刚拉开,而那时的同安,依旧只是一个纯粹的农业县。

原同安县文化局局长、文史专家 颜立水:当时发身份证,厦门在身份证的上面有一个T就特区“特”(拼音声母),同安我这个是1987年发的身份证,我当时也没有一个“特”。

如何进一步发展?同安,面临着选择。随着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同安也逐步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

1988年8月18日《厦视新闻》:同安银城啤酒厂经过13个月的紧张施工和设备安装,产品质量稳定,已销售银城啤酒300多吨。

1988年,同安创建以古城命名的啤酒品牌——银城啤酒,它成为了同安第一家比较成规模的工业企业。

原同安县文化局局长、文史专家 颜立水:这里以前就是同安的银城啤酒厂,这个地方还没建的时候是一片农田,啤酒厂建起来之后,同安走上了工业改革的步伐。

当时,银城啤酒一度占据厦门啤酒市场的半壁江山,带动同安工业突破性发展。到了1988年,同安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1997年,同安撤县改区,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速。此后,随着厦门实施跨岛发展战略,2003年,这个距离岛内最远的行政区也确立了“工业立区”战略,轻工食品园、同安工业集中区等工业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位于同安老城与厦门岛之间的环东海域,也启动海域清淤、吹填造陆。

2010年6月20日《厦视新闻》:国务院已经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

2010年,随着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跨岛发展的构想绘就于特区建设的蓝图上,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跨岛落户同安。在环东海域新城,如今,这里正以“两天一个亿”的投资速度打造城市新的“增长极”。

同安区西柯镇党委委员 陈聪林:环东海域整治过后,应该叫做沧海桑田,浅海滩涂变都市。去年整个西柯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7家,比以前多了好多倍居住人口从2006年的5万多人,到现在已经达到21万人。

从“白手起家”到产业集聚,去年,同安区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591亿元,近5年连跨“三个百亿”台阶,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6条产业链产值破百亿元。

记者 陈禹霏:曾经“一穷二白”的同安,与特区同行,正朝着建设富美同安的目标阔步前进,而这其中,悄然变化的还有同安人的生活。眼前这条溪流,是同安最古老的区域之一,它曾经孕育了古城的文明。如今,这里群楼林立,但你或许很难想象,40年前,这条溪流的沿岸,不仅公共设施建设极少,一旦有大水来,还会被水淹没,让不少老一辈人望而生畏。

同安居民 何金挺:我从小在这边长大,(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沙滩 我在1996年画了这一段(风景),水体还是很浑浊,个别地方非常难闻,通过这一二十年的水体改造溪岸建设,双溪形成公园式的两岸(风貌)。

一次次改革,一次次蝶变,如今的同安,早已褪去了原有老县城的原始模样。近五年时间里,同安区城镇化率提升至75%,“一环两横四纵”路网体系基本成型,谱写出富美新同安的建设新篇章。

记者 陈禹霏:与特区同行,我想,特区之特,于同安,不是先行享受,更不是拥有特权,而是它一次一次抓住机遇,创造机遇,更把机遇转化成更大的发展动力,这就是同安交出的特区“答卷”。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