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区同行|火炬高新区:从科技创新“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

厦视新闻 2021-11-24 20:07:33

2021-11-24 20:07:33

今天的《与特区同行》我们走进厦门火炬高新区,这是全国首批3个以“火炬”命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从科技创新“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三十年间,火炬高新区紧跟特区发展步伐,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以已开发园区占厦门不到3%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厦门43%的工业产值,成为如今厦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主引擎、产业跨岛发展的主力军。

1992年6月23日《厦视新闻》:厦门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授牌仪式昨天下午在光厦楼小广场举行,这次国家科委对火炬开发区的正式授牌,标志着我市加快改革步伐,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

1992年的夏天,厦门火炬高新区正式授牌,这时距离高新区的开工建设仅仅过去一年半。作为火炬最早的筹建者,何开钧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老照片。当时,火炬高新区所在的小东山还只是一片丘陵,40天内就要破土动工、土地审批要经过300多个批文手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火炬开始了比特区还要“特”的一系列突破。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 何开钧:各个委局办的领导是管委会成员,第一批管委会的成员有23家,我们举全市之力在建高新区,这个地方原来都是山的一部分,底下都是花岗岩,进口的钻头也经常会坏,大家都是昼夜去奋战。

在第一代老“火炬人”的日夜奋斗下,火炬高新区开始逐渐起步发展。1997年8月,一通来自北京的电话打进了火炬,称美国戴尔想在中国选址设厂,火炬高新区成立了戴尔工作小组,高效对接各种难题。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 何开钧:戴尔要求按单生产,所有物流、物料,当天送到它的门口,这在当时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海关总署派了一个副关长来到厦门坐镇,研究适合戴尔的通关模式。

1998年,戴尔在厦门的第一台产品走下生产线,不到3年,戴尔便实现了电脑产量100万台。零库存、现代物流、电子通关等一系列前所未闻的新名词,也从火炬高新区走向全国。火炬也逐步构建起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

而后,火炬的星星火种,也伴随着厦门的跨岛发展一路燎原。如今的火炬高新区,已从最初不到1平方公里起步,成长为拥有火炬湖里园、厦门软件园(一、二、三期)、同翔高新城等九个园区,承载着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核心片区、大陆首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产业发展平台。

2002年11月23日 《厦视新闻》:留学人员创业园已经竣工并投使用,一批留学人员企业开始入园创业。

从集聚企业到集聚人才,火炬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逐步发展为厦门首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基地。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创业园搭建了“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园”全链条产业培育体系,集聚了全市90%的留学人员创业者。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韶军:创业园是厦门特区双创事业最早的拓荒者,也是特区先行先试精神的具体实践,我们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开局“十四五”,实施“三高”企业、高层次人才和新兴产业培育等倍增计划,进一步夯实厦门双创事业的厚度与高度。

30年来,火炬高新区与厦门经济特区一起成长,共同繁荣。如今,这里正把握厦门建设金砖创新基地机遇,全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的核心区。

厦门信息集团创新软件园管理有限公司金砖办 王令:下一步,计划将(金砖未来创新园)B09打造成为金砖涉外服务大楼,为未来有意愿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所在地政策、法律、语言、商务对接等服务。

记者 刘晓俊:如今,金砖创新基地、数字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新机遇潮涌而来,开启高新区创新超越的黄金窗口期,一代代火炬人也将继续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厦门高水平创新发展。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