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区同行】港口篇(上):搏击时代浪潮 铸就世界一流强港

厦视新闻 2021-11-26 19:30:45

2021-11-26 19:30:45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四十年,也是厦门“以港立市”、“以港兴市”的四十年。厦门港作为城市门户和交通枢纽,四十年来始终坚持“放水养鱼”发展战略,实现了从偏居东南一隅的小渔港,到国际集装箱干线港的历史性跨越。今天的《与特区同行》我们走进厦门港,用一个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一起回顾厦门港数十年来的发展脉络。

1982年10月1日 《厦视新闻》: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一工程处安装队和大力号浮吊船全体职工,最近又在一号泊位抓紧安装集装箱装卸桥,力争早日完成安装任务交付使用。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拉开大幕,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也先后开工建设,这当中便有东渡港区第一期工程的两个泊位。洪祖庭是当时最早一批来到厦门的特区建设者,港口大开发时的火热场面是他对那个年代最火热的记忆。

中交三航局厦门分公司机械队原队长 洪祖庭:当时施工条件比较差,要搞基础就是要赶潮水,所以等于工地上就没有什么白天黑夜。整个海滩都是人,要爆破,要水下清淤,码头建设就是对外开放一个最好的窗口,码头建好整个经济就发展了。

随后的几年,厦门港部分码头逐步投用,搭建起了特区对外贸易的桥梁。而作为距离台湾最近的大陆主要港口之一,厦门港的“对台”属性也逐渐凸显出来。1997年,“盛达”号集装箱轮从厦门首航台湾高雄,结束了两岸40多年不通航的历史。当时首航的船长许跃峰,仍清楚地记得那一刻。

“盛达”号轮船首航船长 许跃峰:台湾海峡横穿过去的话,跟南来北往的这些船,都要形成一个直角,像(穿过)车流这样子在马路上走,通过试点直航,到了1999年,厦门港在世界排名已经跃升到67位,所以我们有幸也是见证了厦门改革开放,特别是对台这个区位优势。

一船破冰,万轮踏浪。2001年1月,随着“太武号”、“浯江号”轮船从金门料罗港抵达厦门和平码头,两岸“小三通”正式首航。台湾海峡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更加频繁。

2009年9月6日《厦视直播室》:“中远之星”号,今天开启了厦门到台中的首航之旅,据了解这也是厦门港建港以来开出的最大的客滚船,同时它也是大陆航运企业第一艘直航台湾海峡两岸的客滚船。

随着两岸间的海运进入全面双向直航的时代,厦门港也成为两岸海上航运方式最丰富的一个港口。2000年,厦门港年度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2017年便突破1000万标箱的历史大关。

四十年来,厦门港在体制机制创新中也始终走在前列。从率先实行“政企分开”,到率先实现港口概念股“厦港国际”挂牌上市,再到率先实施跨行政区划,港政、航政、水路运政统一管理,厦门港口的改革步伐不断朝前迈进。

四十年里,厦门港也随着特区实现“跨岛发展”,海沧港区正成为厦门港集装箱核心港区,带动厦门港向枢纽港、国际中转港不断升级。如今,厦门港朋友圈不断扩大,友好港遍布全球,并打出了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丝路海运”品牌。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蔡立群:未来港务集团会借助省港资源整合的优势,增强在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中的关键节点作用,积极拓展港口腹地货源,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做大做强“一带一路”物流新通道,在整个“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动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再提升。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