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学徒制如何叫好又叫座?

厦视直播室 2021-06-24 21:06:07

2021-06-24 21:06:07

按照“一班一方案”开展学徒培训

《意见》明确,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以至少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推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高级技师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各类企业可采用举办培训班、集训班等形式,采取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管理手段,按照“一班一方案”开展学徒培训。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培训评价规范开展相应职业(工种)培训。

新型学徒制每人年补贴5000元以上

《意见》指出,要完善经费补贴政策,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或就业补助资金列支。补贴标准由各市(地)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确定,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5000元以上,并可结合经济发展、培训成本、物价指数等情况定期调整。要健全企业保障机制,学徒在学习培训期间,企业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工资,且工资不得低于企业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承担带徒任务的企业导师享受导师带徒津贴,津贴标准由企业确定,津贴由企业承担。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学徒奖学金、师带徒津贴(授课费、课时费),制定职业技术技能等级认定优惠政策,畅通企业间流通渠道。

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覆盖面

《意见》要求,相关部门要把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作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制度,加强考核评价,推动企业全面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广泛动员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和职工积极参与学徒制培训,扩大企业新型学徒制覆盖面和提高学徒制培训的质量。

新闻链接:厦门:鼓励校企以“学徒制”联合培养技能人才

企业新型学徒制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福建自2015年就启动了试点工作,2019年,国家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明确要求三年培训100万新型学徒。厦门在这方面也出台了相应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2019年12月,厦门市印发《厦门市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方案提出,厦门市“三高”企业和重点企业可根据自身生产实际和发展需要,自主确定培训工种、培训方式、考核方案开展职工培训,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此外,厦门市企业与各类院校合作还可向市人社局申请组织实施技能人才“学徒制”联合培养,对学徒进行非全日制学籍注册,采用弹性学分制,有计划地对优秀技术工人进行培养。对在规定学制内修获足额学分且取得相应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企业补贴。其中,厦门市“三高”企业和重点企业与市内、外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学徒制”顶岗实习,对一次性组织30人以上、周期2个月以上到厦门市企业开展实训的院校,给予院校每人500元标准的实训管理经费补贴。

新闻观察:学徒制如何叫好又叫座?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孙茜。你好,孙茜。师傅带徒弟,曾是企业尤其是工厂中常见的培训方式,现在,老办法正被注入新的内涵,你觉得怎样才能让学徒制发挥更好的作用?

确实,学徒制在2015年开始试点,2018年在试点省份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这次加上了“中国特色”,提出要“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其实,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突然发现,社会上对于就业技能的需求远远不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内容能够应付的,而中国企业目前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企业没有更多时间和成本去培养一个不具备创造有效价值的小白,宁愿花大价格引进有技能有经验的成熟员工。这就造成了社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企业招不到合适员工,而应届生招不到合适工作。虽然这几年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也想尽办法寻求企业共建、加大实习力度等,但成效缓慢,并且毕业生很难一毕业就成为企业所需要的的熟练工、中高级技能人才。因此,企业学徒制这时候就发挥作用了,是企业更加积极完善培育新人的手段,帮助形成人才梯队。

相声界有“三年学徒,两年效力”的说法,意思是拜师后,前三年里师父免费教徒弟,三年后徒弟能挣钱了,要帮师父效力两年。现在放到企业里,就是技能要求较高、培养周期较长、多采用手把手带徒的培养方式。接下来我们应该更关注的是,有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因为对于员工来说,学完了应该要给予他相应的证书,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学成之后,所在的企业有没有激励机制?员工能不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刚才政策中说,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5000元以上,那么这部分钱如何分配,员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应该得到合理的收入,师傅在工作之余也花了时间培养徒弟,也应该获得合理的津贴,企业同样投入了成本培训员工,也理应有相应的补贴,这些都落到实处,大家才会都有动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磨好人才的“刀”,解决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