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恼人的APP开屏广告

厦视直播室 2021-06-12 20:49:21

2021-06-12 20:49:21

当前,手机中的各类App,已成为人们社交、购物甚至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应用。但大部分App在启动的第一时间,使用者往往并不能直接进入应用主页,而是会先看到数秒的第三方广告。这其中,一些广告还设置各种“套路”诱导使用者点击,让不少人反感。更令人烦恼的是,这类广告不仅无法关闭,在其背后还存在着窃取用户隐私等问题。手机App的开屏广告为何难以关闭?假如没有知情权、选择权,谁才是手机的主人?谁来管管这恼人的开屏广告呢?我们一起来关注和探讨。

关不掉且频繁费时 老人最“受伤”

“6.18”购物节临近,各大电商摩拳擦掌、大搞促销。不少消费者发现,许多APP的开屏广告都成了电商引流的跳板,不仅等待时间变长,“跳过”按钮也开始东躲西藏,不慎点错还会自动跳转,令人不胜其烦。

记者测试了多款手机App,发现多数有开屏广告。时间长短不一,长则将近10秒,短的时长也有3秒。不少用户还反映,在一些App的开屏广告中还存在各种网贷平台、博彩平台的广告,不小心点击后就会跳转到注册页面。有的页面连关闭按钮都没有,必须清理手机后台,彻底关闭App才能退出。

此外,更让用户难以接受的是,虽然大多数手机App的开屏广告页面有跳过按钮,点击后即可跳过广告。但在App的设置页面内,并没有可以取消开屏广告的选项,这意味着使用者没有办法彻底关闭开屏广告。

开屏广告对老年人造成的困扰尤其明显。一些老人在打开手机App后,往往会无意中点击开屏广告,导致跳转到其他网页中,或下载了某款软件。

“花式”伪装套路用户 窃取用户隐私“没商量”

一些App还能够抓取手机用户在其他App或网页中的搜索和浏览数据,实现开屏广告的“精准”推送。一些手机App为不让用户跳过广告并诱导其点击广告,还使用了不少“花式套路”:例如,在开屏广告页面,“跳过”按钮设置在不起眼的角落,颜色与背景色调一致,使用小号字体等,让用户不易察觉。甚至,有的广告显示一个带有关闭叉号的提示,用户只要点击叉号,就被“套路”点击了广告。

此外,一些开屏广告还进行伪装,变身成微信红包、手机网络设置、未读消息、版本更新、无网络服务提示等消息提醒的模样,诱骗用户点击,然后跳转到其他的广告页面上。

专家:赋予用户选择权 对窃取隐私行为加强监管

业内人士表示,使用“套路”欺骗用户,源于手机App的利益驱动。由于广告收益与点击率挂钩,于是各种App千方百计诱导用户点击。上海市消保委去年12月发布的《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就显示,测试的600款App中58%含有广告,其中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

专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中也规定,不得以欺骗方式诱使用户点击广告内容。关不掉的手机App广告不仅困扰消费者,还涉及侵犯个人隐私。用户看过什么就推送什么,是因为App获取了读取用户手机存储文件的权限,属于过度索权行为。手机App开屏广告难关闭,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对互联网企业强推开屏广告,窃取用户个人隐私的行为,消费者可直接向监管部门投诉。此外,专家还建议,互联网主管部门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对手机App开屏广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

【新闻观察:恼人的APP开屏广告】

刚刚的新闻当中我们看到,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应用采用各种手段,诱导使用者点击开屏广告。还有一些应用为了实现开屏广告的“精准”投放,还会抓取手机用户的搜索、浏览数据。对此,你怎么看?

其实,APP启动页面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推送广告,而是在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阶段,受限于硬件算力,设置的开屏页,缓解启动过程造成的卡顿感。如今,随着手机CPU的不断升级,开屏页其实已经完全不需要了,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的应用开发者都将开屏页面“升级”为开屏广告。

如今,我们打开绝大多数的手机应用,都会看到五花八门的开屏广告。开屏广告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但同时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比如有的手机应用过度抓取用户信息,就是为了精准推送个性化的开屏广告;还有网贷等灰色产品、流氓软件借道开屏广告,侵扰用户生活。这些开屏广告不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还隐藏着不小风险。

而不仅仅是开屏广告,视频广告、弹窗广告、推送广告、信息流广告等等,整个互联网广告产业似乎都已养成了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惯性,同时拒绝给予用户任何选择权。

暗藏各种风险、侵犯用户隐私等等,如今,不少的开屏广告甚至到了“有恃无恐”的程度。如何“规范”包括开屏广告在内的互联网广告呢?你怎么看?

在互联网广告乱象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用户数据即是享受免费互联网服务所支付对价”的商业理念,似乎已经根深蒂固。虽然说,精准推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更容易获取感兴趣的内容和服务,可高效、便捷地触达目标消费者,但我们的个人数据该如何得到保护?如何找到个人信息保护与商业行为开展之间的“平衡点”,依然需要相关主管部门来框定标准。

另外,包括开屏广告在内,互联网广告的乱象困扰到不少的用户。如何约束这些互联网广告呢?我认为,不仅要让法律成为底线、红线、高压线,还要让法律长出牙齿。要看到,虽然有不少法律条款对互联网广告做出了规定,但规定不够详细、执行不够有力、惩罚不够严格等问题一直存在,震慑力着实有限。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网络广告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将“看不看广告”的选择权早日回到用户手中,营造一个清净干净的网络空间。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