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海丝一号卫星:从太空中观测海洋多变的性格
发射现场的画面让人热血沸腾,此刻作为厦门人,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但是大家肯定也会好奇,海丝一号卫星具体有什么用途?我们发射一颗这样的卫星到遥远的太空中,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接下来,我们请厦门大学70.8海洋媒体实验室和参与海丝一号卫星项目的专家们,给大家讲一讲。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硕士生 王怡人:这是国内高校发射的首颗海洋遥感卫星,国际首颗c波段轻巧SAR卫星,也是“海丝”系列小卫星星座的首发星。这颗轻小型卫星的重量大约为180公斤左右,相当于三个成年人的体重。
虽然海丝一号卫星的重量不到传统SAR卫星的1/10,但正如电子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发展的那样,现在卫星也逐渐趋向于轻小便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它小,它可是千里眼,它的成像幅宽最大为100千米,分辨率最高可达一米,同时它又是透视眼,可以穿透云层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硕士生 孙海洋:要知道海丝一号是如何工作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SAR,SAR的全称叫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在太空中不断的向地球发射信号,并从接受到的信号中获取信息。
那么合成孔径雷达是什么呢?它就像一台相机,然而它不是一台普通的相机,当海丝一号扫过特定区域时,它会不断地运动,运动的同时又对某一特定目标进行拍摄,获取一系列的影像,这些影像还只是半成品,海丝一号会对这些影像进行“数字”合成,最终获得高清的遥感影像。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硕士生 薛思涵:大家平常可能只看到海洋美丽的外表,却不知道她性格多变,当她发起脾气时就会兴风作浪。
自然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我们的卫星不仅用于观测海面的风场、波浪、内波、海滨等信息,也能用于观测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科学家们通过这些资料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多变的性格,让我们更好地预测与防范海洋自然灾害,当然它的工作不只局限于海洋,在陆地上也能大显身手。比如识别洪水区域,监测地表形变等。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高级工程师 耿旭朴:海丝一号的成功发射仅仅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是要做很多科学研究和应用服务,并将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进一步发海丝二号、海丝三号等等一系列小卫星,从而构建“海丝”系列小卫星星座。
厦门大学 戴民汉院士:在厦门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我们的海丝1号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功上天,我特别高兴也很激动,这是基于我们的嘉庚号以及东山海洋观测与实验站之后的一个重大的平台,支持我们能够构架海天陆基的海洋观测的一体化的观测系统,将有力地提升我们观测海洋认知海洋经略海洋的水平。
在海丝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之后,我们正在策划的海丝二号多光谱的水色小卫星,也将于明年的上半年发射,未来我们将构架一系列的星座,能够有效提升我们对近海海岸带的观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