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高校毕业生需提升职业竞争力 树立正确择业观

厦视直播室 2020-12-14 20:08:58

2020-12-14 20:08:58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达909万人: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预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了冲击。不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近日透露,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要好于去年。同时,他也指出,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规模增长必然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这一形势,从国家到地方,目前都在积极探索,推出各类举措促进毕业生就业。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只有疫情影响,也有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这些因素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长期的。首先,疫情防控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不能面对面接触,尤其是在今年二三月份期间。同时,线上工作需要大量毕业生,很多网络企业想招聘却进不了校园,学生和企业都很着急。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效果在今年开始显现,毕业生规模接近874万人,比上年高出几十万人。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必然伴随着行业动态调整,特别是部分去产能、去库存行业就业需求走弱。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出台了很多措施,在升学扩招、基层岗位、毕业生参军入伍等相关领域采取了支持就业的十大行动。目前,2020届毕业生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根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再下一届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日前,教育部全面启动“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重点推出七方面促就业措施。一是岗位拓展促就业,组织举办重点省份、重点城市等招聘引才推介系列活动,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招聘活动。二是政策引领促就业,开展“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活动,不断开拓新的政策空间。三是优化指导促就业,开展“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活动月”,举办“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四是服务升级促就业,建设“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构建部、省、校联通共享的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五是困难帮扶促就业,实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台账。继续实施全国高校对湖北高校“一帮一”行动。六是创业带动促就业,继续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专项活动。七是狠抓落实促就业,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体系。

  地方层面也有新举措,例如,北京地区明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4.3万人。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北京市教委近日提出,将联合各高校通过五大类、40余项具体措施 促进毕业生就业。

  北京市教委高校学生处处长 刘新军:其中包括开拓市场性岗位、用好用足政策性岗位、帮扶困难毕业生就业、开展积极就业观主题教育、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等。

  结合北京高校实际,北京市教委也提出了202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要求——通过一系列就业服务 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比如做好大学生征兵、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招录工作,做好第二学士学位、科研助理的岗位开拓和招录工作;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优化毕业生线上线下招聘服务,向高校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就业手续全程网上办理;对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残疾等情况的毕业生,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分类帮扶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为每位毕业生推荐不少于5个岗位信息。

  新闻链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新空间在哪?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另一方面,也要寻找新机会。未来,大学生就业新空间在哪里?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参考国家整体布局,梳理了当前的六大就业新空间。

  从政策新空间看,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空间。例如,线上服务、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

  从产业新空间看,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科技水平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产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据测算,整个大数据产业需要2000万人,而毕业生供给远远不够。

  从企业新空间看,不同企业情况不一样。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一部分企业面临去库存、去产能,吸纳就业人数不多,但是也有相当多的领域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比如,今年教育部和中关村、深圳产业园曾共同举行专场招聘,中关村提供了13万个岗位,深圳提供了14万个岗位,但最终投递简历数量却小于岗位数量。

  从技能新空间看,目前很多技能领域人才非常缺乏。比如,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等新技能人才紧缺,仅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现在就有500万人缺口。此外,家政等传统服务业领域也面临人才缺口。

  从区域新空间看,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的人力资源供给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从创业新空间看,目前国家鼓励“双创”,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十分有利。

  专家提醒,对大学生来说,既要看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就业挑战,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正确认识自我。对高校来说,要深入挖掘更多就业资源、拓展就业空间,从人才培养到就业各个环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新闻观察:高校毕业生需提升职业竞争力 树立正确择业观】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除了外部因素外,毕业生是否需要考虑自我提升?

  最近这几年,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你有没有发现,大部分就业难的毕业生都是本科以上,大众化专业的学生。而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就业似乎并不难,就我了解到的一些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有企业来预定人才了。都是毕业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就是四个字“一技之长”。所以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对自己的要求也要提升,要让自己有职业竞争力。

  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以往我们找工作都是大三大四才开始考虑的问题,但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就业思维应该前移了,大二甚至大一就应该有个规划,在自己规划的大方向里,利用大学时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能力。另外,就是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择业观,“眼高手低”的现象需要清醒一下了,要紧跟新政策、瞅准新形势。当然我们提到的这些都是需要高校来介入的,要用一些实际行动和措施,让大学生提升自己。

  现在会出现有些行业挤破头,有些行业没人去的现象,如果能够解决这样的现状,是否也能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数据是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的现象又是,现在一些行业很缺人。就拿我们厦门来说,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员这些领域现在都很缺人才,尤其是年轻人,但为什么年轻人都不去这些行业,因为没有吸引力。就拿养老领域人才来说,这几年我市民政部门也在和一些高校合作,点对点培养养老人才,虽然有各种补贴、各种优惠措施,但是一些学生在毕业之后,还是不选择养老行业,因为待遇存在差异、工作辛苦、职业认同感低,这种现象在不少服务行业里很多。

  还有就是地域因素,毕业生都往大城市、往南方城市拥,就是因为城市吸引力不同,城市和行业的吸引力不同,就导致了现如今的这种差异现象,有些行业或城市毕业生挤破头,有些行业和城市却人手紧张。

  如果能够调整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就自然有所缓解。怎么去调整呢?这不单单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事,城市吸引力需要城市治理的提升,行业吸引力需要的就更多了,比如:相关上下游行业的革新,人社部门对于职业的认同,以及待遇提升等等。当更多行业有吸引力的时候,毕业生自然就来了,行业不平衡的发展现状也能缓解。举个例子,很多年前大家固有观念对送外卖、送快递的工作是存在一定偏见的,但是你看现在,随着相关行业革新以及这个行业收入的提高,社会认同感增强,加入这个行业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