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治标不治本” 现有法律政策作用有多大?

厦视直播室 2020-11-19 21:19:22

2020-11-19 21:19:22

个人信息泄露为何“防不胜防”?

数据化时代,大家一方面欣喜于它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另外一方面也在担心个人信息的泄露。尤其是这两年随着各种大数据应用的普及,人们的“担心”甚至已经在逐步超过“欣喜”,平台、机构信息泄露的事件,时不时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近日,在河北省邯郸市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发现居然有不法分子与圆通快递多名内鬼勾结,通过有偿租用圆通员工的系统账号,来盗取公民的个人信息,再层层进行倒卖牟利。泄露的个人信息超过了40万条。消息一出,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快递行业为何频频发生客户信息泄露事件,难道我们真的没招了吗?

11月17日,针对圆通“内鬼”致40万条个人信息被泄露一事,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回应称:今年7月底,公司总部实时运行的风控系统监测到圆通速递河北省区下属加盟网点有两个账号存在非该网点运单信息的异常查询,通过调查发现,疑似有加盟网点个别员工与外部不法分子勾结,利用员工账号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窃取运单信息,导致信息外泄。公司随后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专案组于9月7日将嫌疑人张某行、高某桥、马某杰抓获。

犯罪嫌疑人 马某杰:7月末到8月初那几天,吕某硕(一号人物)找到我,说一天能让我挣个千把块钱,说是淘宝刷单,不违法啥的。他说让我给他找快递(内部)号,一天给快递员500块钱,就是租(快递员内部)号的钱,然后给我500块钱,当时给(快递员)说的就是,做那种淘宝的面单、刷单。

知情人士:发件人姓名、电话(地址)、收件人姓名、电话、地址,如果6个信息算1条的话,应该是40多万条。

根据盗取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供述,这些信息将被以每条一元的价格,打包卖到全国及东南亚等电信诈骗高发区,涉案金额120多万元。

这已不是快递行业第一次遭遇客户信息泄露。早在2012年11月就有媒体曝光,包括申通、圆通、中通等多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单号的信息被大面积泄露,单号被放到网上公开售卖,价格从0.4到2元不等。其实,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相关规定颇多。此前,(结合字幕包装)《民法典》设立专章规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刑法修正案》增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罪名,《网络安全法》确立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义务。律师也表示,信息被泄露的用户可向快递公司提出民事赔偿要求。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民事维权成本非常大,收益非常低。行政执法上,取证难,固定证据也难,找到相关的违法链条也很不容易。

“牙齿不够锋利”,规定往往处于沉睡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强化打击个人隐私泄露的法律和规范已经亮出“利齿”。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编制的《信息安全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报批稿)已处于送审阶段,最快年底出台,《规范》界定了可收集的最小必要信息。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目前正在征求意见,拟大幅提高个人违法成本。草案提出,企业出现相关违法行为可对其处以5000万元以下或上一年度营业额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同时要对直接责任人处以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隐私保护有望迎来风清气正的新阶段。

网络“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真管?

个人信息泄露防不胜防,是因为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亮出的法律牙齿不够锋利,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为保护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推出的“青少年模式”。这两天,“全民K歌”APP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等问题也备受关注。根据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16日的通报,近期,全国“扫黄打非”办部署广东省“扫黄打非”部门,对“全民K歌”APP传播色情低俗歌曲、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等问题进行了查处。其实去年开始,就有不少平台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上线了“青少年模式”。然而这一旨在阻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防火墙”,在现实中似乎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处境相当尴尬。

经查,“全民K歌”由腾讯公司开发运营,该平台“交友陪玩”项目中部分歌房主播露骨聊天互动,通过涉性内容诱导观众刷礼物;平台首页短视频推荐中,部分“舞蹈”视频带有明显性暗示,登载涉色情低俗内容歌曲,部分评论内容污言秽语,一些账号为色情平台引流等。目前有关部门已约谈腾讯公司,责令全面整改,并做出没收违法所得处以顶格罚款的行政处罚。

对此,“全民K歌”方面表示,对涉及类似行为的账号进行了封停处理,进行青少年模式搜索优化。同时对“全民K歌”APP进行30天整改,下线“交友陪玩”功能。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75亿。根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10分钟。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针对这一问题,2019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工作事项和具体安排。同月,根据国家网信办要求,国内53家主要网络直播和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在相关功能以及内容方面进行限定。但在新浪科技官方微博发起的“如何看待app推出青少年模式”调查中,1.6万人选择了治标不治本这一选项。

家长:可能(孩子)还能自己再卸载再重新装,确实是有一点鸡肋。

初中生:如果你要想用的话,你会想办法千方百计地去用这个东西,就跟腾讯不是也出一个那个成长守护平台嘛,那照样还是有人用自己家长的身份去解网,花钱去解网,他们照样也是能一天玩很长时间。

家长:他不从你的手机上获取,他会从别的地方获取,所以这个我觉得可能只是暂时的。

专家表示,现实中确实存在通过输入解锁密码、跳转账号等方式绕过“青少年模式”的情况,对此家长需要承担起监护职责。此外,个别企业对青少年模式态度敷衍,勉强上线也不过是应付了事。平台应尽到责任,在设置“青少年模式”外,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方式来判断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陈志娟:需要结合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实际情况和网络使用需求进行技术设计,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只是辅助措施,防止青少年网络沉迷不能完全寄托于技术模式,需要学校、家庭和互联网平台一起努力。

新闻观察:“治标不治本” 现有法律政策作用有多大?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互联网安全方面的话题我们讨论过很多次了,为什么这种事情还是层出不穷?

其实近几年相关部门也已经注意到这一领域,一些相关的法律、司法解释、部门规范也有出台,但是为什么在出台了一些措施、明确了相关法律之后,依旧会出现“圆通事件”?圆通事件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内鬼”,所谓的内鬼暴露出的问题就是,在现有的这些法律、规章制度之下,依旧有空子可以钻。

网络软件的“青少年模式”也是一样的,同样有钻空子的空间。而且这种钻空子更简单,一些青少年自己就能绕过这道防火墙。不论是个人信息保护、还是“青少年模式”,最近这几年在网络安全方面,我们看到了政策决策层是有一些作为的,但很明显还不够,现有的一些法律政策给人的感觉是“治标不治本”。

举个例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明确,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罚款可能会阵痛,但对于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来说,仅仅是罚款,犯错成本并不高,很可能出现“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情况。

另外,就是执行层面,我们现有的很多关于网络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中,出现了不少“相关部门”“有关部门”的字样,这其实就是在执行层面的模糊空间。有些违法违规行为可能会涉及到多个部门,但政策法规层面又仅仅提要“有关部门”要负责,由于没用明确,就可能会出现多部门都不管的情况。

要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

其实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两个案例,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并不难,个人信息保护、青少年模式这些钻空子的空间,从技术层面就能够解决。问题就是企业自己想不想做,有没有强硬的法律制度要求企业必须做。从企业自身来说,我们只能呼吁,只能要求企业自律,但在社会治理中,他律才是最有效果的。

如今互联网可以说已经完全融入大多数人的生活中了,群众的生活是基于互联网之上的。我们总提依法治国,而当下亟需的就是,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当这个领域的法网织得更密的时候,就没有空子可以钻了。

当下的互联网化社会发展速度很快,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滞后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滞后太久,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填补漏洞,我们亟需严密的法律制度、严格的执行力度。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