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读懂“静音车厢”背后的文明呼吁

厦视直播室 2020-10-27 21:07:49

2020-10-27 21:07:49

当你怀着美好的心情外出旅游,却被列车里的视频会议、音乐外放打扰时,是不是严重影响了你的乘车体验呢?不过今后,这样的烦心事是有可能避免掉的。前天我们栏目、就报道了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的事。据悉,这项服务最早将于12月23日起开启试点。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不少乘客拍手叫好,也有一些乘客担心,“静音车厢”之外的“噪音”是不是就会听之任之?那些制造“噪音”的乘客,会不会回怼一句,“怎么不去静音车厢”?那么对于“静音车厢”,你又怎么看呢?今天我们新闻头条就来关注这个话题。

愿意遵守规范的乘客可购票时自选

据京沪高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1年开通运营以来,京沪高铁客流需求旺盛,人员往来密集。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深化高铁标准示范线建设,将推出多个服务新举措,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首先是试点“静音车厢”服务。这种车厢可为旅客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据悉,这项服务最早将于12月23日起开启试点。

有人期待有人忧

新举措的出台,吸引了网友对此展开激烈讨论。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截至昨天下午四点,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6062条。新浪微博话题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阅读量超过9000万次,讨论量达1.2万次。

各路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总结来看,大概分为四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拍手叫好。不仅如此,大家围绕“静音车厢”提出了各类推广方案,要在电影院、飞机舱、等一切公共场合推广“静音”。也有一种声音,表示对高铁内声音制造者的理解。不少网友表示,很多情况下制造“声音”的乘客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有些家长之所以把孩子带上高铁、飞机,很多情况下是出于对孩子的陪伴;有的旅程时间太久,有时“12小时成人都憋得慌,更别说孩子了”。还有一些建议的声音,希望高铁能够搞一个集中小孩的车厢(小孩集中车厢大号关键字包装),让孩子们能集中在某几节车厢里。这样所有带孩子的家长都能互相理解,又吵不到别的乘客。

另外一些网友也有所担忧,他们觉得因为暂时还没有关于“静音车厢”的法律规定,怕不好执行下去。网友觉得要推广“静音车厢”首先要明确清楚标准。例如,到底静音到什么程度,讲话算不算?打呼噜的乘客可不可以选静音车厢的票?商务人士如果临时要开电话会议,能随时调到普通车厢吗?还有一些乘客担心,“静音车厢”之外的“噪音”是不是就会听之任之?

精细化服务还须“对症下药”

虽然网友们有不同的声音,但大家对于高铁主动提升服务水平的积极态度给予了肯定。大家认为,“静音车厢服务”是为解决现实痛点而生,其背后透露出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服务理念,但在“静音车厢”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诸多现实因素值得商榷。比如在“静音车厢”中遇到来电,如何正确接听;在“静音车厢”安然入睡,若是鼾声大作,如何劝阻……诸如此类,都需要有章可循。接下来“静音车厢”更需要具体执行细则的落地。

【新闻观察:读懂“静音车厢”背后的文明呼吁】

今天做客演播室的新闻观察员邵琦。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在列车上昏昏欲睡,忽然熊孩子的尖叫让你一下清醒了,或者你正在思考一个问题,边上有人刷抖音短视频手机开着外放,或者有人在你边上长时间聊电话,现在静音车厢来了,您认可吗?

高铁上想“静静”,是很多旅客的心声。静音车厢的推出,我觉得就是解决了很多旅客敢怒不敢言的问题。我们痛恨噪音污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碍于“面子”或者“不想惹麻烦”等等心态,往往会“忍气吞声”。“静音车厢”与其说这是一种服务,倒不如说是一种规矩和示范,让越来越多的“制造噪音”的人意识到行为的不妥,而不至于下次再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在这一点上,其实比更多的宣传和教育更有用。你比如说,前些年大家都在诟病“车不让人”不文明,但是现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在厦门已经蔚然成风,这既要靠自觉,也要靠城市管理立规矩。

但是我觉得“静音车厢”还不够,按照现行的试点方案,就相当于我们把有意愿静一静的旅客都放在一个车厢,你会选静音车厢,前提就是愿意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列车上乘务员再来配合,比如及时规劝一些不文明行为。那这个主要还是靠自觉,所以网友才会有争论。我们说“保持安静享受安静”,静音车厢是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但是我们作为普通人都是希望享受权利但是不履行义务的,所以围绕人性制订规矩很重要,执行规矩更重要。只有大家都增强文明意识,才有真正的宁静可言。

为了一个“静音车厢”,网友们吵翻了,你怎么看?

静音车厢的细节制订很关键,像澳大利亚,乘客就需要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关机,传统的列车广播报站名也取消了,乘客要通过车厢内的显示屏来了解站点信息。我们的静音车厢要静到什么程度呢?这里面就考验我们高铁运维团体的管理水平。你比如你在静音车厢接到了重要工作来电,接还是不接?你说我跑到别的车厢去接,别的车厢不静音。静音车厢,就意味着别处可以吵闹吗?再一个,你在有打呼的习惯是不是就进不了“静音车厢”,或者说我今天特别累,以前不打呼,这次刚睡熟有了呼声,结果就被人摇醒了,我冤不冤?

所以,大家有没考虑过我们到底需要的什么?我们真的是需要没有声音吗?我觉得,大多数人需要的是不要吵闹。我们受不了的是大声喧哗的吵闹者,如果他们是有错的一方,为什么不把他们集中在“噪音车厢”或者说“熊孩子车厢”?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规范那些行为影响他人的人,而不是让有正常需求的乘客去抢什么静音车厢。

到底什么是服务?服务就是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我们要让铁路的服务更精细化,提升旅客乘车体验,推行“静音车厢”是值得肯定的尝试。但是,坐在普通车厢的乘客一样享有需要安静的权利,安静舒适的公共空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多一点自觉和理解。当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习惯后,也许就没有单设静音车厢的必要了。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