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书郎中"进入国家队 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揭牌

厦门日报 2020-10-14 10:07:28

2020-10-14 10:07:28

●厦大图书馆现有中文古籍13万余册;有七位古籍修复师

●2009年,厦大图书馆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去年与厦大人文学院历史系合作成立“古籍修复实习基地”

厦门大学的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昨天(13日)揭牌,这所高校的7位古籍修复人员当场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传习导师杜伟生为师。

这也意味着厦大古籍修复进入国家队。

2013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聘请著名古籍修复专家担任导师,采用民间“师带徒”模式,实现技艺传承。2014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陆续在全国各地部署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培养更多古籍修复师,留住国家记忆。

为什么能落户厦大?

万余册古籍,7名专职修复人员

厦大有书、有人、有场地、有经费

这也是厦门第一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将在厦门开展古籍修复、字画修复装裱技艺等传习工作。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代表说,全国目前有三十多家。

去年,厦大图书馆致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申请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厦门大学传习所”,经过专家组考察评审,今年六月终获批准。同期获批的还有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为什么厦大能获批?厦大图书馆有个通俗说法:有书、有人、有场地、有经费。

在业界,对古籍的定义,指的是成书于1912年以前、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厦大图书馆现有中文古籍13万余册,其中14部明刻本(明代雕版印刷的古籍)总计135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据介绍,2008年起,厦大图书馆持续投入古籍保护经费,改善古籍存藏环境、增设古籍修复设备及场地,目前古籍修复室总面积占地300多平方米,拥有7名专职修复人员。2009年,厦大图书馆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去年与厦大人文学院历史系合作成立“古籍修复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古籍修复应用型人才。

如何传习修复技艺?

递上拜师帖师父手把手教

名师从业46年,呼吸脚步都很轻

在昨天的揭牌仪式上,厦大7名专职古籍修复人员按照古礼,向师父杜伟生恭递拜师帖,递上茶。

68岁的杜伟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有人说,全国古籍修复行业的扛鼎人物,两只手能数得过来,杜伟生是其中一个。1991年至2002年的敦煌遗书修复项目就是在他主持下完成的,他也参与过《永乐大典》、西夏文献等珍贵古籍修复。

1974年,杜伟生从军队转业到北京图书馆(198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图书修整组。杜伟生昨天说,当时学手艺主要靠观察,“师父在做,我在旁边看,也拿着一本书修”。不是说师父不愿意教,而是当时的师父大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经验丰富,但是表达能力不行,你问他“为什么”,他说“哪来的那么多为什么,我师父就是这样教我的!”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昨天拜师仪式前,厦大图书馆拿出了这次准备和杜伟生一起修复的十几本清代古书,本本千疮百孔。根据传习所规定,杜伟生每年要来厦大三周,手把手教徒弟,“他们修,我看,然后告诉他们一些方法”,不过杜伟生告诉徒弟们,要博采众长,还要与时俱进。

要学的肯定不止技艺。杜伟生在这行干了46年,走路说话都练得很轻。他说,进入工作状态,身体自然就服从,譬如说,修书时不能说话,甚至不能大喘气,不然薄如蝉翼的古书可能就被吹飞了。而当他沉浸在修书的世界里时,身边有人说话,走过,他都浑然不知。

打开看厦门APP获得更多精彩资讯